关于儿童生活的诗歌,并写出我喜欢的原因

我喜欢读我能读懂的诗。

李白的诗我能读懂,象《静夜思》,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能读懂,四句平白易懂的诗句,仿佛一眼清可见底的泉水,读得懂,品不完。

陶渊明的诗我能读懂,象《采菊东篱下》这样的诗句,一读就能懂,一懂就能品,读他的诗是享受,不是负担,仿佛初春早晨清新的空气,谁都可以大吸一口,仿佛秋日午后的太阳,谁都可以让它泻在自己身上。

戴望舒的诗我能读懂,读他的《雨巷》,眼前似乎真的看见那个打着一把油纸伞的女孩,真的希望自己将来也能遇到这么一个忧伤的女孩,和她一起品尝这种淡淡的忧伤。

纪宇的诗我能读懂,读他的《风流歌》,真的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记得当时班上每个同学都把这首诗抄下来,这么长的诗都能背诵。

再过来,我就读不懂诗了。过去买过几次诗歌杂志,翻阅一下,比读外文书籍还要难,反复读一首现代派新诗,也只能妄自揣测,不知所云。我最恨自欺欺人,既然读不懂只有不读,我真不知道诗人自己写的时候是不是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要是知道为什么自己在写什么,那为什么不把它写得清楚明白呢?也许这样诗人就是在搞文字组合而已。

我想不明白汉语写的诗我小学能读懂,读了20年书后,怎么反而读不懂了,问题出在哪儿?我后来把原因归结为外国诗歌翻译。我们这些现代派新诗人一定是学习外国诗歌走火入魔了,由于诗歌翻译特别难,一首外文诗歌也许用它本国语言阅读,一读就能懂,要是翻译成外文,就真的成了读不懂的“外文”了。而我们新诗人由于不懂外文,模仿的都是翻译作品,于是也就玩起了文字魔术,写些希奇古怪的,认得字但是读不懂的新诗。写诗歌不是绘画,欣赏一幅现代派的绘画,体会到的是一种感受,因为这是非文字艺术作品,人可以通过视觉直接交流,这点和音乐给人的感觉相似,但是文字作品就不行,读者要是没有读懂,是不会产生感受和***鸣的,是不能进入诗人创造的世界的,是不能与诗人的心灵进行交流的。所以我把我读不懂的诗歌都纳入坏诗歌,新诗人,你就是捏泥巴,也要让我看清楚你捏的是什么,读你的诗,一头雾水,我知道你在说什么啊?

我把诗分为四类:叙事诗、抒情诗、叙事抒情诗和哲理诗。

叙事诗就是诗人用叙述自己想象出来的人物故事,一个故事说出来要是让我读不懂,我读它做什么?

抒情诗就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情感,要是我读不懂,诗人,我知道你在抒发什么情感呢?我怎么能产生***鸣呢?

叙事抒情诗就是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人物故事抒发自己情感,要是作品的故事我读不懂,作品要抒发的情感我不知道,我怎么去体会?

哲理诗就是诗人表达自己感悟到的道理,这同样要让我读懂,要是我读不懂,我怎么能认同你说的这个道理呢?

自古及今,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能让人读懂的作品,譬如陶渊明的作品,当时人并不是很欣赏它,因为他的诗平白易懂,觉得这种诗缺少文采,刘勰的《文心雕龙》没有提起陶渊明的诗,《诗品》也只把他的诗列为中品,算不得上品,但是历史给了陶渊明公正的评价,南北朝诗人繁如群星,有多少诗人能有陶渊明作品这样世代流传,影响深远,这才是大诗人的真本色,让读者读懂应该是诗人不懈追求的写诗方向之一,是评价诗人艺术修养的标准之一。

诗人应该是大尺度活着的人,能随着时间流逝,日久弥新的作品一定是能让读者读懂的优秀作品,那些谁也读不懂的诗人一定是短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