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解放前和解放后的教育

通江

县情简介

1.通江县。

位于四川东北部。地处川陕、楚蜀交界线上。北与陕西省南郑、西乡、镇巴三县毗邻,东接万源,南连平昌,西与巴中、南江二县相依。历代旧志皆云:“依三巴之旧城,控全蜀之左隅”,“后连延于秦陇,则迤逦之荆吴”,北扼“巴梁之冲要”,东扼“蜀楚咽喉”。辖49个乡(镇), 524个村,3332个村民小组,31个居委会,总人口73万,其中农村人口63万;全县幅员面积4116.5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7.6%。境内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有“一府三乡”(川陕苏区首府,中国红军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中国溶洞之乡)的美称。

通江历史悠久,置县源远流长。县南擂鼓寨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祖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衔生息。至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入北魏,首置符阳县。西魏大统(535-551)中置诺水县。唐武德八年置壁州。天宝元年(742)更诺水县为通江县,迄今已历时1200多年。

通江地形“万山环列,诺宕潆回”。诺水,宕水,一西一东由北至南纵横县境,将山脉切割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列,形成三山夹两谷之势。全县雨量、光照、气温均适合多种动植物生息繁殖。因而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农耕地87.56万亩,林业用地331.1万亩,草山草坡309.46万亩,水利工程6169处,水利资源可开发量20.22万千瓦(福建亿力能源投资开发公司与通江县人民政府签定了整体开发通江水能资源的协议,该公司计划用6年时间投资11.5亿元,对通江河流域的水能电力资源进行梯级、滚动开发,***规划建设16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4万千瓦。装机1.5万千瓦的高坑电站已正式开工建设,近期还将开工建设洪口电站、广纳电站);种植农作物品种173个,有乔灌木308种,植物药材1386种,饲草384种,野生毛皮,羽毛动物67种,鱼类47种。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具有一定储量的有煤矿、铁矿、石灰岩矿、白云岩矿、铝土矿、石英矿、钾矿、石膏矿、大理石、天然气等,其中天然气商业储量达2400亿立方米。目前,西南石油局正在陈河乡、沙坪乡进行风险钻探,河坝1#井已顺利完钻,并探明了量大质优的天然气。

通江经济以农为本。全县的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次之畜牧业,再是林业、副业、渔业。改革开放以来,通江农业在风雨跌宕中裂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化,科学技术给农业注重入了生机与活力,千古沿用的黑土地以及农民固有旧意识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杂交种”、“增温育苗”、“地膜栽培”、“旱地改制”、“聚土垄作”以及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成套农业新技术得到推广普及。特别是巴中地区建区以来,县委、政府按照“稳粮增收奔小康”的总要求,制定了“依山富民,开发兴特”,“全力构建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框架”的农村经济工作思路,一届接着一届干,促进了农村经济大发展。 通江名胜古迹星列、风景秀丽。县南擂鼓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县东北张家河汉代遗址,县城西郊千佛崖,广纳白乳溪,涪阳佛尔崖、佛爷崖,文胜佛爷洞、西板滩,梓潼大佛洞等地的唐代摩崖造像,形态逼真,别具神韵。干佛崖的七层浮雕宝塔极其精美,为全国所独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时期的革命遗址和石刻标语遍及城乡,主要革命遗址50多处。通江关隘洞寨较多,为屯兵重地。旧置“九关十八隘”,亦有“十城百寨千洞子”之说.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县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县城文庙和节孝总坛、唱歌乡靳家坝牌坊、文胜白石寺、楼子乡鲁板寺、板褥口乡二郎庙、兴隆“通江三李”故居和李其纲的进士第等均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诺水河风景名胜区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8公里,幅员面积457平方公里,境内秀水中流,奇泉遍地,险峰兀立,怪石丛生,关隘、峡谷、飞瀑、暗河比比皆是,景区分为“诺水洞天”、“临江丽峡”、“空山天盆”、“麻坝石林”四大部份,与县城构成一条环形风景线。堪称秦巴区第一胜地。

通江文化教育发达,代有名流。明清时期,县境书院、义学、私塾相互竟争,办学之风甚浓。清道光六年(1826),全县募钱,设义学15堂,私人兴办义学3堂。光绪末,县有私塾256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办新学,建澌滩河初等小学堂和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国9年(1920)建县高级女子学校,16年建县立初级中学。川陕苏维埃政府时期,建彭杨军事学校,青年团校、省苏维埃学校、省护士学校、省妇女学校等专业学校。民国34年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56年通江中学招收高中班。1959年建通江师范学校。1976年试办***产主义劳动大学,1982年更名为县农民技术学校(注:2003年农校并入实验中学校址,该校址成立通江县第三中学)。现全县有小学532所,普通初中l9所,普通高中5所,其中通江中学为省级重点中学,其中职教中心,并实验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农民工再教育基地为一体。总在校学生人数达l03432人.仅通江中学近7年来,就为本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3000多人。

早在唐天宝年间,邑人朱庆余进士及第,曾任壁州刺史。南宋嘉定7年(1214),何炎寅中进士,其著述卓有时誉。明清***有进士l0人、举入56人。通江文人在全国颇有名气。邑进士李钟峨在翰林院供职22年,先后任福建、广西学政;历任《三朝实录》、《方舆路程》、《国史》、《乡韵近体唐诗》、《一统志》等馆纂修官;清末民初,邓天壁留学日本,为通江开办新学的创始人之一;省参议员周炳文著《醉不才诗草》诗词500余首;李芳圃善画螃蟹,有“李螃蟹”之称,在四川面坛别具一格;段宴平精于画山水人物,为西南美术协会会员。建国后50年间,更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过廷尧、席述可、李怀贵、向云华等人的散文、诗歌、小说,王正乐的油画,向思楼的板画.李炳林的摄影,韩定杰、王连坤的剪纸等分别在省以上报刊发表。

通江是红军的故乡,精神永存。据统计,红军入川后的1932年至1935年,通江县总人口不过30万,而参加红军者则逾45000人。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时期入伍的何正文、傅崇碧、陈彬、朱仕焕、张显扬、陈福章、吴仕宏、吴荣正、邓仕俊、张荣森等10人,身经百战,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将级军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以及建国后的政法战线上,有57人荣立一等 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省以上劳动模范156人,全国劳动模范29人。

通江水陆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唐代,洋壁道(洋洲——壁州)、汉壁道(汉中——壁洲),即为‘川陕往来要隘”,亦称“会哨之路”、“通茶要道”。大通江、小通江、通江河、溪沙河、长滩河均可通航,6- 15吨大船还可直航平昌江口镇。

借交通之便,货畅其流。县城早在明初即设茶仓,以茶招商易马。宋代,县北罗村茶巳跻身四川八大名茶之列。清代,李钟峨家乡的翰林成为皇宫贡品。清末民初,银耳成为大宗贸易品,远销重庆、上海等地。茶叶、本材、中药材、木耳、白蜡、桐油、棉花、生铁等产品,均畅销邻县及成、渝和汉中等大中城市。民国15年县城店铺达100家以上,不仅上海、重庆的商人云集通江,英商亦在县城经营“火油”。 

通江县旅游资源概况

通江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红军文化灿烂,有诺水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空山国家森林公园,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诺水河风景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红军石刻标语等国家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是川东北旅游环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红军文化:1932年12月—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以通江为首府和核心区域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李先念、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及446位将军曾在这里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建立了完整的政权体系,留下了大量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旧(遗)址,有全国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有规模宏大的红军石刻标语,有数量众多的革命文物,更有“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通江因此被专家誉为“露天革命博物馆”。 2004年底,“川陕苏区”被列入《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2005年被列为30条精品线路之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红军烈士陵园及红军石刻标语名列全国12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中。

二、自然风光:通江自然生态环境优良,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7.6%,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诺水河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空山森林公园就孕育其中。诺水洞天、临江丽峡、空山天盆以及麻坝石林,围绕通江县城构成一道风景环线。诺水河景区的洞奇,诺水、临江丽峡的水美,金童山、国画屏障的山秀,米仓古栈道的路险,水天一线、临江峡谷的幽深,麻坝姿态万千的石林,陈河九湾十八包蕴藏的神秘和极具开发价值的温泉等等,使游客流连忘返。

三、历史古迹:通江古属巴国,秦隶巴郡,西魏置县,唐改壁州,天宝初年始名通江。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城乡。境内有地上地下不可多得的文物点200余处,馆藏文物7000多件。春载乡擂鼓寨新石器文化遗址,填补了四川龙山文化普系和类型的空白;通江摩岩造像“唐代精品颇多,堪称艺术瑰宝”,县城西千佛岩摩崖造像中“七级佛塔”及广纳白浮溪的“净土变”龛龙为精品,还有巴人文化遗址、三国文化、佛教文化、白莲教兰号义军大本营旧址等等,极具旅游科考价值。

四、川北民居风光:诺水河南北贯通于县城以北,山区两岸群峰耸峙,沟壑纵横,植被郁郁葱葱,层层梯田静卧在山水之间,座座独具特色的青瓦白墙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呈现出一派恬静的生态田园风光。通江银耳博物馆、巴山民俗文化展览馆极具川北民居特色,展示了丰富的川北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