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英缤纷这个词,为什么不作落花缤纷呢?用“英”一字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或者美感?求速回,我是认真
用典。古人作诗喜欢化用前代诗人诗作中的佳句,是诗歌的继承与发展,也增加诗歌字面本身的多义性,令人觉得深厚而不轻率直露。
首先,这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使用楚辞的典故。战国诗人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陶渊明这样一用,读者一看不仅看到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会想到屈原,诗歌的脉络就打通了,给人回味的余地也多得多。
另外,古代诗词中“落花”太多了,虽然很美,但是审美疲劳。读起来也会觉得平常,而落英就美丽而新奇。
当然,陶渊明和屈原都是比较早期的诗人,所以那时候可能还没有形成“落花”的习惯性说法。因为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不像现代汉语。所以屈原和陶渊明都用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