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

一、答案(1):耐寒。拟人。(描述了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解析: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对诗歌所涉物象的自然属性的把握和对表现手法的理解。

解题思路 诗歌是用形象说话的,理解咏物诗往往首先要从理解物象的自然状态入手。答本题第一问,注意题干中“自然属性”这四个字。这两首诗都是以花喻人、以花寓情的,抓住了木芙蓉的自然属性,就抓住了花与人的相似点。答第二问,细味诗句“雨后霜前着意红”中的“着意”、“辛苦孤花破小寒”中的“辛苦”等词语,可知作者是把花当作人来写,赋予花以人的情感,这就是拟人。

误区警示 答第一问,误为“红色”。这是不懂得“属性”的词义,而将自然状态的花的形状、色彩误当作了自然属性;不懂得物象转化为形象的意义,忽视了物象存在的时序(季节)背景及相关内涵。

答案(2)《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解析: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 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首先要理解背景,时代背景问题试题材料没有提供依据,可以搁置;时序(季节)背景通过诗句中的一些词语表露出来,自然有其含义。解答本题,从吕诗中要注意“雨后霜前”,从范诗中要注意“小寒”、“青女”,背景,能衬托出形象的品格。其次要抓住形象的特点,从吕诗中要抓住“着意红”、“犹胜……旧桃李”,从范诗中要抓住“辛苦”、“孤花”、“破”、“更凭”、“未作……看”,特点,能突显形象的差异。

误区警示 区别不了“傲然挺立”与“坦然面对”,以为范诗中的木芙蓉“破小寒”也是“傲然挺立”。这是盲目袭用残菊“傲霜”的惯性思维而误答;也是不仔细揣摩体味诗句的气韵,分辨不了吕诗中的豪壮气概与范诗中柔婉韵致的结果。

二、(1)重阳节。 “登高”“送酒”“菊”(重阳节登高是古老的风俗。即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2)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战场上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第三句作者写思乡,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最后一句是一种想象之辞。这样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是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