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同音字(赵)的成语
拔赵易汉
bá zhào yì hàn
解释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出处见“拔赵帜易汉帜”。
结构连动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战胜对方
近义词拔赵帜易汉帜
例句所以他们的组织专争取同伍的人,埋头苦干,意欲将新军中除满人与官长外,全体运动成熟,一举而~。 ◎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拔赵帜立赤帜
bá zhào zhì lì chì zhì
解释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出处见“拔赵帜易汉帜”。
结构连动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战胜对方
近义词拔赵帜易汉帜
例句惜伪古文罅漏太多,弥缝匪易,虽盛气强词,仍不能~也。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拔赵帜易汉帜
bá zhào zhì yì hàn zhì
解释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出处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韩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进击不能胜,欲回营,见营中尽是汉军赤帜,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于是溃不成军,终于
近义词拔帜树帜
例句妻与生用~计,笑而行之。 ◎清·薄松龄《聊斋志异·人妖》
张王赵李
zhāng wáng zhào lǐ
解释泛指一些人。也指寻常之辈。
出处《梁书·范缜传》:“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结构联合式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泛指一些人
近义词张三李四
例句宋·朱弁《曲洧旧闻》:“俚俗有‘~’之语,犹言是何等人,无足挂齿之意。”
英译anybody
张王李赵
zhāng wáng lǐ zhào
解释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
出处《梁书·儒林传·范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宾语、定语;泛指一般人
近义词张三李四
例句俚语有~之语,犹言是何等人,无足挂齿牙之意也。宣和间,张子能、王履道、李士美、赵圣从俱在政府,是时张王李赵之语,喧于朝野,闻者莫不笑之。 ◎宋·朱弁
英译anybody
燕歌赵舞
yàn gē zhào wǔ
解释①古燕赵人善歌舞,泛指美妙的歌舞。②用以形容文辞美妙。
出处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例句开元中,说与徐坚论近世文章,说曰:‘……净朝隐如丽服靓妆,~,观者忘疲,若类之《风》《雅》,则罪人矣。’ ◎《新唐书·文艺传上·骆宾王》
秦筝赵瑟
解释 秦国 的筝和 赵国 的瑟。泛指名贵的乐器。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紵舞歌词》之二:“雕屏匼匝组帷舒, 秦筝赵瑟挟笙竽。”
全璧归赵
quán bì guī zhào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同“完璧归赵”。
出处南朝·梁·王僧孺《与何炯书》:“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全璧归赵,飞矢救燕。”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物归原主
近义词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
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后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一般作谓语、宾语。
辨形璧;不能写作“壁”。
近义词物归原主
反义词支离破碎
辨析~和“物归原主”都有把东西还给原主的意思。“物归原主”口语性强;~则突出“完整无缺”地原物奉还;书面语言。
例句(1)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请你放心。
(2)我知道这本书是你珍爱的东西;我一定注意保护;不出一个月;我一定~。
英译return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
成语故事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结构连动式。
用法用于军事。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形魏;不能写作“味”。
近义词声东击西
反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
例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英译save the Zhao by besieging the capital of the Wei
成语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原璧归赵
yuán bì guī zhào
解释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指原物归还,并无损失。
出处清·王浚卿《冷眼观》第十八回:“[你]敢是有甚么方法,能把那位客人失去的四百番花边,原璧归赵么?”
结构主谓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完璧归赵、物归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