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黄遵宪简介
去世时间:1905年3月28日。
主要作品:《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
主要成就:诗人、外交官,参加戊戌变法。
黄遵宪的一生
从1863年参加科举考试到1876年,黄遵宪在家庭的影响和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业上不断进步。
1873年,黄遵宪26岁时,考入巴龚升。
1874年春,黄遵宪启程赴京参加顺天府乡试。当时父亲黄鸿造在北京工作,于是父子相依为命。因为黄宏造工资少,他们的生活很简单。在北京,黄遵宪结交了一些朋友,结识了一些官员,对他后来的政治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876年,随父游山东烟台,结识了张、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黄遵宪在他们面前聊天,引起了他们对这个年轻人的兴趣和关注。李鸿章居然在别人面前夸黄遵宪是“恶霸”。以李鸿章当时的权势和地位,对初出茅庐的小字辈黄遵宪如此看重,黄遵宪觉得“与他相熟”。这是黄遵宪接触洋务派的开始。
1876年参加顺天考试,被录取为第141届举人,被选为知府,有五个头衔。
外交生涯1877年,黄遵宪的同乡、翰林院助理讲师何,
他是受中国第一任驻日公使任野之邀赴日的。黄遵宪考取举人后,家人希望他再考进士,反对他赴日。他不顾家人、亲友的反对,毅然放弃科举仕途,选择在海外从事外交工作。经何的推荐,黄遵宪被任命为驻日本参赞,随同他前往日本。在出使前夕,黄遵宪写了一首词,表示希望在对日外交工作中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1877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晚,黄遵宪、何乘船从上海出发,一行三十余人。最后,他们在神户登陆,开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动。黄遵宪在日本工作了四年,四处漫游,参加各种集会,结交各种人士,与许多日本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积极倡导中日睦邻友好,曾被日本历史学家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曾赠日本友人一首诗,祝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繁荣富强。但他抵制日本政府吞并琉球、侵略朝鲜,为之据理力争。他的诗很受日本人的喜爱,日本人称赞他是“切云缝月的大师”。他写了《日本杂事诗》200多首描写日本历史、政治、风景、风俗的诗歌,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驻日公使何给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送去一份重要文件,***计十余万字。本文分析了日本的国情,陈述了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并指出:“如果琉球灭亡,不出几年,渤海将首当其冲。”这些预测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这些文件大部分是黄遵宪起草的。但清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并没有采纳黄遵宪的观点,最终琉球成为日本侵略政策的牺牲品。黄遵宪只好把悲愤寄托在诗《流求歌》里。
1880年,经日本友人黄遵宪同意,袁惠生先生将《日本杂事诗》的部分手稿埋藏在东京墨江畔的家中。黄遵宪题写了“日本杂诗初稿墓”九个字,并刻石立碑,作为中日两国人民永久友好的象征。黄遵宪在日本期间,开始接触由西方传入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理论。读了法国启蒙运动先驱卢梭和孟德斯鸠的著作后,他“改变了思想,认为和平一定是民主”,认识到“当老师,四夷”“中国一定要从西方改变”,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将这一思想和理念与何分享。正是这一思想的形成,使他成为中国改革运动的积极倡导者。黄遵宪在日本期间,清楚地看到日益强大的日本正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和朝鲜。
1880年,黄遵宪通过向朝鲜使者金弘基赠送《朝鲜策略》一书,阐述了自己在东北亚的地缘政治观点。他在与中国驻日公使何向法院提交的一份联合建议书中说:“因此,鉴于中国目前的情况,在朝鲜设立公使是可能的。以蒙古、西藏为例,国内政治、对外条约均由中国主持,一般外人不敢觊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