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愤青辛弃疾,他是不是不止只是个诗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我们读起这样的诗句,不由得感慨诗人的才华横溢,究竟是怎样的妙手才能塑造出这样温柔的诗句,更何况,他的作者还是一个男子,一个气势雄浑,豪肠义胆的男人,实在让人难以想象的到,这样的诗句竟然会出现在这样的人的手中。而他的作者叫做“辛弃疾”。
提起辛弃疾,我们的心中想到的是他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样雄浑热血的诗句。我们想到的是他在诗坛上的地位,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然而,大家真的以为辛弃疾真的只是一个诗人吗?我想可能是因为他的诗词太出色了吧!让人们已经忽略了他的生平,他的其他的壮举。
在历史上,沙场征战,猛将层出不穷,“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这是历史上的巅峰名将,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李存孝十八骑破长安,万人之中取人首级,这大概是这些猛将们展现自己实力的一种方式,然而辛弃疾其实也曾做到过。
出生于北方的辛弃疾此时生活的地方是金国的地域,幼年的辛弃疾从小目睹这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遭受着怎样的屈辱以及虐待。这份屈辱从小就扎根在辛弃疾的心中,渴望拿起刀剑,与金人决一死战。
后来因为金人的压迫以及虐待,汉人们奋起反抗。这个时候的辛弃疾,才二十一岁,大家二十一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或许有的刚刚步入社会,或许有的还在上学,然而辛弃疾不同,这个时候的他已经聚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更是加入了起义军。或许大家觉得并没有什么,以因为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古代人都比较早熟的说法安慰着自己,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辛弃疾的巅峰战绩。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宋史·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
在这支部队与南宋取得联系准备返回南宋的时候,因为叛徒的背叛,义军被金人打的溃散,于是辛弃疾就这样率领了五十骑往五万人的敌营而去,欲要手刃叛徒。以五十对敌五万,只要一个人有点常识都知道这是一个怎样胆大包天的想法,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想法,然而辛弃疾却偏偏这样干了,并且还成功了。这一举动甚至惊动了大宋皇帝,专门了解此事,并且称赞辛弃疾。
成功的捉拿到了叛徒张安国,并且顺利活捉带回了建康,万人之中取人首级犹如探囊取物,更难的是万人之中活捉一人顺利而归。这样的战绩不可谓不辉煌。
然而终于回到了祖国的辛弃疾没有想到,这一次的捉拿叛徒竟成为了自己最后一次前线作战。回到了南宋的辛弃疾,终于见识到了南宋朝廷的腐朽,只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尽管自己写了无数的奏折,写了无数的宋金作战分析,但是南宋上下,再无一人,和辛弃疾有着一样的想法。而这样特立独行与其他官员与众不同的辛弃疾,无疑会遭到所有官员的排挤以及打压。
前半生,靠着对抗金朝辛弃疾成功步入仕途,令高宗皇帝刮目相看,辛弃疾以为,接下来是皇帝的重用,是全国用武收复失地,然而辛弃疾失望了,高宗只看到了他的内政才能,让他开始治理地方。“没关系,我可以等”辛弃疾这样想着,此时的辛弃疾不过才25岁。然而,辛弃疾想不到,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28岁的辛弃疾,已经等不了了,已经迫不及待了,爱国之情与自己的压抑郁闷结合在了一起,此时的辛弃疾已经失望了,他不知道自己还要等多久。于是他开始训练军队,“飞虎军”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但是没有用,没有地方可以“试锋芒”。
终于等到机会了,64岁的辛弃疾终于有机会重上战场了,此时的辛弃疾激动难耐,手中的宝刀也已经颤抖渴望畅饮敌人鲜血了,激动的辛弃疾写下了这篇千古名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然而因为奸臣诬陷,辛弃疾失望了,自己不断的遭到贬谪,他的愿望落空了。等到宋帝想要再次征召他的时候,他已经68岁的高龄了,早已卧病在床,无力出征,就这样,饱含遗憾,一代英杰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这样抱憾终生。只能临死之前高呼“杀贼,杀贼!”最终无奈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