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倍仲麻吕 在中国生活的怎么样
阿倍仲麻吕,是中日文化交流先驱者之一,公元717年,他作为遣唐留学生来到长安。在长安,他看到唐朝京城辉煌的宫殿,热闹的街市,文化的昌盛,心中非常高兴。很快,他进了“太学”(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开始了学习生活。先识字,继而学诗作文,并通读儒学经典,研习各种专门知识。五六年的苦学,阿倍仲麻吕完成了全部学业,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在日本人中能顺利通过进士考试的,阿倍仲麻吕是唯一的一个。考中进士以后,阿倍仲麻吕担任司经局校书(图书管理员),陪同皇太子研习学问;公元731年,担任左拾遗(谏官);后又破格提升4级,任命为左补阙。左补阙是皇帝的侍从官,阿倍仲麻吕任职后,经常在兴庆宫见到唐玄宗,唐玄宗对阿倍仲麻吕的才华很常识,特地给他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叫“晁衡”。称他为“晁卿”、“晁巨卿”、“晁监”、“晁校书”、“日本聘贺使”,评价很高。仲麻吕早年已能做和歌和汉诗,到中国后,经过盛唐文化的熏陶,诗歌技巧更成熟。当时长安诗坛正是名家云集,盛极一时,仲麻吕性格豪爽,与大诗人李白,储光羲、包佶、赵骅、王维、魏万等人交情很深。他们经常荡舟于曲江芙蓉园,寻觅汉鸿门故址,谈古论今,商讨诗文。他曾把自己的一件日本布裘赠给李白,为此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这样写道:“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关于“日本裘”,李白自注:“裘则晁卿所赠,日本布为之”。公元752年10月阿倍仲麻吕起程回国。唐朝廷及阿倍仲麻吕的长安诗友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这时李白已离开长安出游,未能赴会。王维、储光羲以及各国使节都来为他送行。唐玄宗为送别阿倍仲麻吕,专门作了一首五言诗:“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
阿倍仲麻吕对于唐玄宗和众友的盛情,心中十分感激,也挥笔作诗回赠,还把自己心爱的宝剑从身上摘下,赠给中国诗友留作纪念。他在诗里写道:“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非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一行四船驶入茫茫大海,当航行到阿尔奈波(冲绳岛)时,遭到大风暴的袭击,其他三船后来各自回到了日本,唯独阿倍仲麻吕的船杳无音信。误认为阿倍仲麻吕海上遭难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唐朝。此时,诗人李白正在苏州漫游。听到此消息,心情极为悲痛,便写了一首《哭晁卿衡》的悼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意思是日本的晁卿辞别了都城长安,乘船驶向大海中的故乡。我那像明月一样皎洁的朋友,再也不会回来了,他沉到了碧海深处,带着愁色的白云遮满了苍梧山,悼念我这位友人去世。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深厚。
其实阿倍仲麻吕并没有遇难,原来他乘的那只船漂流到了现今越南的海岸。公元755年6月,他历尽艰险,又回到了长安。
公元755年冬,唐朝发生安禄山叛乱,阿倍仲麻吕也跟随着玄宗辗转奔波,直到安禄山被杀后,于公元757年12月再度回到长安。后来阿倍仲麻吕又担任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公元766年,阿倍仲麻吕被唐代宗李豫任命为安南节度使,上任不久,便患重病,公元770年1月,阿倍仲麻吕在长安病逝。并埋葬在长安,唐代宗追赠他“璐州大都督”的称号,阿倍仲麻吕以毕生精力为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日友好往来的先驱者。为了纪念这位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日本现代作家依田义贤创作了话剧《望乡诗》,热情歌颂了仲麻吕的历史功绩和他与中国诗人的深情厚谊。现在日本和中国分别在奈良和西安建造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西安的纪念碑座落在当年阿倍仲麻吕经常出入的兴庆宫遗址(今兴庆宫公园内)上。这是一座用汉白玉制作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李白的《哭晁卿衡》和仲麻吕的《望乡诗》,还有记述仲麻吕生平的碑文,供来自各地的游客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