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懒惰”本色的一首诗,一章39字有36个重复,为什么可以流传千古?

古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作者往往采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用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一段简短的诗歌却能翻译成一篇长文,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的确值得敬佩。《毛诗·大序》中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诗就像现在人们经常发的朋友圈一样,并不是刻意而为,只是即兴发挥,把心中所想说出来罢了。然而,纵观中国流传至今的千古名作,却有那么一首古诗,一章39个字却有36个重复,尽显“懒惰”本色。

古诗名为《国风·王风·黍离》,是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据记载,此诗乃是流传于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一首民歌,用以表达人们对家国兴亡的感叹。整首诗分为3个部分,每个部分为1个章节,一个章节10句话,39个字。大家不要小看这39个字,因为在诗的后两章中,他们会大量重复出现。

原文如下: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在整首诗中,仅有“苗”、“穗”、“实”、“醉”、“噎”5个字没有重复,剩下的字都有重复。根据专家所说,作者之所以这么写,不是因为懒,而是为了强调。关于作者要强调的事情,我们就要从此诗的创作背景,也就是西周末年说起。当时的君主周幽王作死,在内忧外患之际非要去攻打申侯,申侯不敌,便联系了西夷犬戎***同攻打周幽王,结果西周被灭国,公元770年,东周建立。

多年以后,一位东周的大臣行役到故都镐京,他看到黍子长势茂盛,又看到高粱地里一片青色,而故都镐京昔日的城墙却已化作一片瓦砾,往日雄风不再。于是,一种强烈的故国情怀萦绕在他胸中,便随手写下这首《国风·王风·黍离》。《毛诗序》上曾对此事有过描述: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西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事实上,在周平王(姬宜臼,东周开国君主)迁都洛阳之后,周王室就彻底衰微,他只是诸侯所立的傀儡君主,当时的东周早已不是当年傲视各路诸侯的王者,而是与一般诸侯国无异。所因此,东周迁都洛阳王城以后的诗都称为“王风”,即王国的诗,同诸侯国的诗一样。

其实,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级是最爱国的,他们无欲无求,只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可是,一旦国破家亡,他们就会“发幽古之思,感沧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