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诗人创作上万首诗歌

1、它表现了社会转型时期打工者的真实状况。虽如此,他们仍顽强地生活着,如同“一只青蛙/身上流的是乡村的血/灵魂却在城市里/戴着镣铐跳舞”。2、刘洪希:《一只青蛙在城市里跳跃》道出了广大农民工两栖化生存的无奈选择。他们虽在城市工作,但生活和根子仍在家乡、农村。“青蛙”在城市里跳跃,“怀念着”“梦中的家园”。 的确如此,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城市中,在... 3、《一只青蛙在城市里跳跃》在冷静的抒情背后蕴藏着一股巨大的悲凉,对打工者命运的无助与无告以及命运的不可知。4、戴着镣铐跳舞--打工诗人的诗歌 如刘洪希在《一只青蛙在城市里跳跃》中控诉道: 一只青蛙 身上流的是乡村的血 灵魂却在城市里 戴着镣铐跳舞 镣铐是什么? 就是那些“暂住证”, “收容”, 以及限制与歧视的政策与作为弱势群体“话语权”的被剥夺。

例文:

刘洪希似乎一下子揪住了自己根性中最为疼痛的部分。这样的打工体悟,是从骨子里流出来的,是平实的或隐喻的,是写了打工者、打工者的情感与意识,包括打工生活带给人的焦虑、孤独和对意志的考验。这种打工感受,是真实的,细微的,也是富有诗意的。打工者生活在城市的底层,是城市最为特殊的群体。他们之于城市,正如青蛙是鱼中的异类。虽然这个城市的体温和气味与他们的身体紧密相连,然而,城市并不最终接纳他们。城市只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引诱着大家豪情万丈纵身一跃,却落得遍体鳞伤乃至粉身碎骨。他们找不到自己赖以生活的阳光、土壤与水分,等待他们的命运不是被“吃掉”,就是变成都市里的浮云、落叶和垃圾。他们匍匐在都市的各个角落,经历着为人所不齿的生活。他们的生命是那么的渺小、卑贱、无足轻重,他们也许根本就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无家可归。打工诗人身上有种隐蔽的理想和一般“青蛙”没有的气质,然而城市席卷一切的力量把他们吞噬得也很彻底。这种外形与真实、本质与身分、表像与内里之间的深渊,在刘洪希这里被验证为一首诗。《一只青蛙在城市里跳跃》在冷静的抒情背后蕴藏着一股巨大的悲凉,对打工者命运的无助与无告以及命运的不可知,通过“青蛙”的喻体表达了打工者冷峻的情感与无奈。除了面对自身的局限之外,城市对于他们的冷漠和轻蔑是他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的。繁华的都市成了他们的栖息地,而这一切却又与他们无关。不管在现实中还是在精神上,城市只是他们的一处驿站,对于他们扎下根来的想法有着天然的排斥和恶意的嘲笑。对于都市而言,他们是城市的寄生虫和饭碗的争夺者;对于农村人而言,他们离开了土地,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这样,对于他们的身分,我们很难以一种准确的名称来概括——这就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后果。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称呼往往是歧视性的“民工”,遭受着联防队员、居委会、公安局、劳动局等机构和团体的不公平管辖。其中,任何一家单位都足以使他们无法在城市安心立足。城市不是“青蛙”们苦苦寻找的欢乐的彼岸,当他们从乡村逃离,企图摆脱原来命运的时候,另一场宿命早已埋伏在他们的前面。历史在重演着。而且,这样的历史说不定还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重演下去。因为受传统的户籍制度影响,广大农民工虽然已工作在城市,但生活与根子仍然在家乡、在农村,“两栖”式的生活已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虽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不可逆转,但鉴于国情的特殊性,“千万只青蛙”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他们的“两栖化生存”,被迫接受一种严酷的现实。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的使命就是要矫正这类事实。面对一只只“青蛙”在城市里跳跃,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情来注视?是鄙夷、厌恶、轻视,还是悲悯、理解和平等相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身的发展,打工一族对于公平、正义、平等权利的要求更加敏感和迫切,对这些要求做出有效的回应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也是一个社会制度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