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随园诗话》(674)
梁山舟,(1723年—1825年),字元颖,号山舟,又自署不翁、新吾长翁,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壬申年(1752)恩科进士,因为性情耿介又淡泊名利,父亲去世后便退隐。嘉庆时赏侍讲学士衔。清代著名书法家。著有《频罗庵遗集》。
张壁,张挂在墙壁上的意思,代指挂在墙上的书画作品。
康熙二十六年,指1687年,农历丁卯年。
题名录,音tí míng lù,科举时代刻有同榜中式者姓名、年龄、籍贯的名册。有的也在录前载有主考、同考官等的姓名。清·赵翼《陔馀丛考·题名录》:“一榜进士出翰林衙门,例刻题名録,此葢本唐进士登科记之例也。”清·李渔《比目鱼·假神》:“借本题名録查一查,就知道了。”
市卖,卖东西的意思。市:交易;卖,销售。此处疑为“市买”之误。
正榜,科举考试中按规定名额录取公布的榜示。相对于副榜而言。
副榜,旧时乡会试因名额限制,未能列于正榜而文字优良者,于发榜时别取若干名,列其姓名于正榜之后,称为“副榜”。《明史·卷六九·选举志》:“是时,会试有副榜,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监者亦食其禄也。”也称为“副贡”、“副车”。
同考,指同考官。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总裁阅卷的官员。因分房阅卷,故又称房官。清制,乡试自乾隆后从本省科甲出身的州县官中选任,会试由各部选送科甲出身、资望素著者,由皇帝简派,乾嘉以后,例用翰林院编修、检讨及进士出身之实缺京曹官。明·王鏊《震泽长语·梦兆》:“庚戌会试,公与汪伯谐学士为主考,余为同考。”
主司,指科举的主试官。唐·李白《送杨少府赴选》诗:“天子有盛才,主司得球琳。”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康熙丁卯科, 江南主司乃北平米汉雯也。”
监临,指科举制度中乡试的监考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主考和监临说话,开了门,一个坐在门里,一个坐在门外。”
提调,指明清科举考试特设之官,又称“提调官”。明制,顺天、应天二府乡试用府尹,各省乡试以布政司官充任,会试则以京官用之。俱设一员。掌理试场帘外一切事务,封闭内外门户,凡送卷、供应物料、弥封、誉录等事,皆跟随点检查封。此外,殿试亦设,用礼部尚书或侍郎。清制,顺天乡试以府丞充,各省乡试初以布政使充,雍正 (1723年—1735年) 间改用道员。会试以礼部尚书充。负责统筹安排考场内外各项事务。乡试中又分内提调、外提调,分别管理阅卷事和考试事。
於涵芬,字潜伍。康熙二十六年浙江乡试解元。其他不详。(资料缺)
查声山,即查升,(1650年—1707年),字仲韦,号声山,浙江海宁袁花人。清代书法家。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时康熙帝选儒臣侍值以备顾问,他经荐入直南书房多年,累迁至少詹事。著有《澹远堂集》。时人称查升书法、查慎行诗、朱自恒画为“海宁三绝”。
榜姓,记忆中是指该榜主考官的姓氏。未找到资料核查。望知者赐教。
乾隆丁卯,指乾隆十二年,1747年。
重预鹿鸣,即“重赴鹿鸣”。清制,举人于乡试考中后满六十周年,重逢原科(同一干支之年)开考,经奏准,与新科举人同赴鹿鸣筵宴,称为“重赴鹿鸣”。《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重赴鹿鸣宴”:“据 谭尚忠奏,云南石屏州举人赛璵,系雍正己酉科乡试中式,曾任四川知县,现年九十二岁,本年又届举行己酉科乡试之期,请重赴鹿鸣燕。”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下·重赴鹿鸣》:“(钱塘周天相)至 乾隆丁卯,重预鹿鸣,学士赴宴时,犹及见之……迨嘉庆丁卯,(梁同书)学士年八十四,亦重预鹿鸣,我等俱以是科后进修士相见礼。”
乡荐,音xiāng jiàn,意思是唐宋应试进士,由州县荐举,出自《上池州卫郎中启》。此处意思为中举人。
羔雁,音gāo yàn,亦作“羔鴈 ”。释义:1、小羊和雁。古代用为卿、大夫的贽礼。《周礼·春官·大宗伯》:“卿执羔,大夫执雁。”郑玄注:“羔,小羊,取其羣而不失其类。雁,取其候时而行。”汉·班固《白虎通·文质》:“卿大夫贽,古以麑鹿,今以羔雁。”2、用作征召、婚聘、晋谒的礼物。《后汉书·陈纪传》:“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每宰府辟召,常同时旌命,羔鴈成群。”晋·傅玄《艳歌行有女篇》:“媒氏陈素帛,羔雁鸣前堂。”清·龚自珍《与人笺》:“然犹有可言者,曰致其羔雁,而甲乙其时艺,则亦举业之师也。”
诸彦,音zhū yàn,意思为众贤才。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诸彦,***尽之矣。”宋·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后殿朝次偶题》:“忽随诸彦登龙尾,尚忆当年应鹄头。”
灵光殿,西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在鲁国曲阜建造的宫殿,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为当时国内较大的建筑物之一。东汉文学家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鲁灵光殿者,盖景帝程姬之子恭王馀之所立也……遭汉中微,盗贼奔突,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 灵光岿然独存。”后因比喻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清·赵翼《吴门喜晤王述庵司冠》诗:“始知天予老健身,特教岿作灵光殿。”
筮仕,音shì shì,释义:1、古人将出做官,卜问吉凶。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端详筮仕蓍,磨拭穿杨镞。”苏仲翔注:“筮仕,卜作官的命运。”2、亦指初出做官。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长子甲,筮仕南服,三年无耗。”何垠注:“初官曰筮仕。”
秩,音zhì,从禾,从失,失亦声。“失”为“轶”省。“轶”意为“后车超前车”,引申为“(车辆的)动态排序”。“禾”指“五谷”,引申为“俸禄”。“禾”与“轶”省联合起来表示“动态的俸禄排序”。本义: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义: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再引申义:次序。说明:古代官员的俸禄并非铁饭碗,而是根据年终考评确定。有功者俸禄增加,有罪者俸禄减少乃至取消。这就像官员的座车组成的车队,有的车可以超上去,提升自己在车队行列中的位置,有的会拉下来,落在后面,这就有了动态排序的概念。秩,后来有了次序的意思。另,计算年份时,十年为一秩。旧时的书套也称“秩”,一套书为一秩。
诸侯半,代指知县。化用杜甫诗《舟中苦热遣》中“县实诸侯半”句。
篾由见,蔑视的意思,由宋·范公偁《过庭录》:“曹蒙衔命察访,蔑视郡县,威令甚严。”演化而来。
物变,音wù biàn,意思指事物变化。出自《淮南子·泰族训》:“人之所知者浅,而物变无穷。”宋·苏辙《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之一:“空使坐中人,慨然嗟物变。”
八九,音bā jiǔ,释义:1、事物组合成分或事情发生机率的八九成。《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大极其尊,小录其要;机事之失,十恒八九。”2、接近全部,有大半、差不多的意思。《红楼梦·第七一回》:“赵姨娘原是好察听这些事的,且素日又与管事的女人们扳厚,互相连络,好作首尾,方才之事已经得八九。”3、孔门七十二贤。《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迈三五而不追,践八九之遥迹。”三国·魏·曹植《魏德论》:“越八九于往素,踵帝皇之灵矩。”
露电,音lù diàn,释义:1、朝露易干,闪电瞬逝。比喻迅速逝去或消失。语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宋·苏轼《送路都曹》诗:“那将露电身,坐待收千钟。”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重赴鹿鸣》:“即予同年生,八九已露电。”2、比喻人生的短促。宋·陆游《感事》诗:“若悟死生均露电,未应富贵胜渔樵。”
额解,音é jiě,意思是谓放宽定额。
大衍,音dà yǎn。大衍一词,主要源自《周易·系辞上》,其中论述古易揲蓍草取卦、卜筮之法时提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但对于这句话,历代学者给了许多解释,至今无统一结论。后汉·荀爽: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有五十。(乾)初九,潜龙勿用,故用四十九也。南宋·朱熹:大衍之数五十,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则又止用四十九,盖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损益也。无论何种解释,“大衍之数五十”是确定的,所以,此处以“大衍”来代指录取了正榜举人五十名。
漫漶,音màn huàn,释义:1、模糊不可辨别。唐·韩愈《新修滕王阁记》:“於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甎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2、犹迷茫不清。元·谢应芳《辨惑论》:“予蚤岁见王者为亲戚祀神,吐鄙俚之词,徼漫漶之福,辄羞赧去之。”清·金农《怀人绝句》之二十:“七年不见朱循吏,往事漫漶如埽尘。”
詅卖,音líng mài,指夸炫货物以求出售。詅:叫卖,“詅羹于市。”
优昙,音yōu tán,即优昙婆罗花,在佛经又有不少译名,例如:优昙钵罗、优昙波罗、优昙跋罗、优昙婆逻、乌昙婆罗、乌昙萝,或称优昙钵、优昙、乌昙。《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佛语阿难。如世间有优昙钵树。但有实无有华。天下有佛。乃有华出耳。”《法华文句》卷四上:“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慧琳音义》卷八:“优昙婆罗花为祥瑞灵异之所感,乃天花,为世间所无,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在佛经中,通常提到优昙婆罗花大多是在形容极难遇到佛陀出世,正如极难遇到优昙婆罗花一般。宋·苏辙《那咤》诗:“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五七:“难凭肉眼识天人,恐是优昙示现身。”在现实中,优昙婆罗树的学名为 Ficus glomerata,属桑科,多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德干高原及斯里兰卡等暖湿之地。树高丈馀,叶似梨,其果大者如小儿拳,小者如拇指,十数颗聚生于树干。生、熟皆可食,然味不佳。其花为隐于花托之中,人眼难见其花,故乃有种种臆说。
方山子一般指陈慥(zào),(生卒年不详),字季常,北宋眉州(今四川青神)人,一说永嘉(今浙江永嘉)人,陈希亮第四子。居于黄州之龙丘(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晚年隐于黄州歧亭(今麻城歧亭),自号龙邱居士,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不与世相闻。人以其所著之帽方正高耸,似古之方山冠,因谓之“方山子”。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贬黄州,屡探陈慥于岐亭,并为之作传,始知其名。本条诗话中“贤哉方山子”,是谓《题名录》的原主人姓方,并将其喻作隐居于山间的陈慥。
臧弆,音zāng jǔ,意思是收藏,密藏。《汉书·陈遵传》:“与人尺牍,主皆臧弆以为荣。”
吟笺,音yín jiān,意思是诗稿。亦指写诗用的纸。宋·陆游《病起》诗:“收拾吟笺停酒椀,年来触事动忧端。”元·吴渭《送诗赏小札》:“第三十一名止五十名,各笔一贴,墨一笏,吟笺二沓。”
装背,音zhuāng bèi,一般指裱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裱画应为“裱褙”,亦作“裱背”。指贴在衬垫物上借以加固或供陈列;特指粘贴(如一张纸)在结实的材料上作为装订。即用纸或丝织品做衬托,来装潢字画书籍,或加以修补,使之美观耐久。凡裱褙必两层,书画等正面向外者,谓之裱;以无染素纸衬托其背者,称为褙。
吴鳞潭,清代国子监祭酒。其他不详。(资料缺)
祭酒,明清时期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清代设二名,满汉各一人,官阶为从四品。
启圣祠,位于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的北京文庙内,又名孔庙,先师庙。北京孔庙,为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面积2.2万平方米,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坐北朝南,古建筑面积约有74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大成殿后建“启圣榈”(现崇圣祠),用以祭祀孔子的父母以及先代。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修建先师庙西庑及“启圣祠”。雍正二年(1724年),加封孔子先师五代并为王爵,将“启圣祠”更名为“崇圣祠”。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文庙内进士碑林,陈列竖立于先师门内及大成门前院内东西两侧,***198通,气势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进士姓名、次第与藉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及第者计51624人(含状元、榜眼、探花)。
元人题名碑。元朝科举考试分左右两榜。当时天下人***分四等,依次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西部各少数民族及西方民族)、汉人(北方汉族)及南人(南方汉族及其他族人)。不同等级的人分开考试,蒙古人和色目人是考两场,汉人和南人要考三场。其内容则蒙古人、色目人较易,而汉人、南人较难。考中的名单,蒙古人、色目人列一榜叫“右榜”,汉人、南人另列一榜,叫“左榜”。录取名额两榜相等,但派起官来,蒙古进士比色目人高一等,色目人又比汉人、南人高一些。如果蒙古人、色目人愿参加汉人、南人的科目考试,考中之后,再加一等派给官职。
绍兴十八年。绍兴,宋高宗年号,***32年,1131年—1162年。南宋赵构皇帝被金人所逼,到处奔窜于江浙一带。公元1131年逃至绍兴(那时是越州)觉得心情很好,江山会被收复,所以有了一句“绍祚中兴”,并改元为绍兴,而越州也就成了绍兴城。绍兴十八年,1148年,有戊辰科考试,王佐中状元。朱熹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仿,音fǎng,效、依的意思。通作“仿”,亦作“放”。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