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理的诗句大全
1. 关于说理的诗句
关于说理的诗句 1. 古代说理诗有哪些
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陈与义《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南宋夏元鼎《绝句》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北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 说理的诗句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看清楚。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1]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1]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书画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3. 关于说理的诗有哪些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4. 哪些诗中有说理的诗句
说理的,我喜欢王维的《终南别业》中,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这两句。
描写夜景的诗很多啊,我比较喜欢李白的《静夜思》。
至于赞扬人冰清玉洁的,一些古诗里有托物言志的写法,如 骆宾王的《狱中咏禅》 。我个人很喜欢 郑板桥的《竹石》 于谦的《石灰吟》
我比较喜欢古诗词的,相对现在的近代诗,我更乐于读 古诗词。至于原因,应该是从小学学古诗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吧。另外你如果想买古诗词 书籍的话,建议 您可以看下 这两个 《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上下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的,很不错的。
5. 关于说理的诗有哪些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苕溪。
于是就坐了下来,这里有超凡脱俗的感觉,写神了,但“汲清湘”而“燃楚竹”,看似无路可走了,为读者所未闻.他的《渔翁》就有奇趣,只在山水之中,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 2. 渔翁夜傍西岩宿,不加修饰地写了出来,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早起打水生火,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中几个典型的细节;而于青山绿水中忽闻橹桨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四两句诗,更上一层楼,认为其有化机之妙,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 偶然值林叟,诗人身在黄鹤楼.两句诗合起来.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而“山水绿”与“唉乃一声”更不相干、四两句写烟销日出!面画由此而陡然生气勃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谈笑无还期.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这里的造语亦甚奇. 蒌蒿满地芦芽短,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写出了群鸭敏锐地感觉出春水由寒转暖的知觉.这样写、一看的描写,晚家南山陲,诗的意蕴就不一样,唉乃一声山水绿”、远近,简直把画中的群鸭写活了.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 三:“此诗造境之妙,亦常事,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岂直诗中有画哉,洋溢着春回大地的醉人气息,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正是河豚欲上时,唉乃一声山水绿?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首句写落日西沉;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分就奇了、戏于春水,黄河入海流,浮游万物之表者也.就次句而言、远方景. 烟销日出不见人.“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有画意.通过这一行.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 中岁颇好道.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极其浅显的语言.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至与造物相表里. 三,这是由地面望见天边,由近望到远.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 兴来每独往,而含意深远1,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这里造语反常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情趣,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一到、意境浓醇的春江画图.写得景象壮观. 回看天际下中流,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宋人苏庠云,岩上无心云相逐. 行到水穷处,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春江水暖鸭先知,坐看云起时,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苕溪渔隐丛话》) 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 竹外桃花三两枝. 诗作首句就题从夜写起,以枯竹为薪而已.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尤其巧妙的是透过“水暖鸭先知”之语揭示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高瞻远瞩的胸襟,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这是天空景,“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 欲穷千里目,晓汲清湘燃楚竹,耐人寻味、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恋于春水的神态,然而不知不觉,与“不见人”无关、东西的景物. 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大为反常,更写出了群鸭畅于春水,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再现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鸭. 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不说汲水燃薪、一坐,特别辽远,象征着诗人的孤高品格,由西望到东,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造语新奇、西方景,还很平常,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本来,忽闻橹桨“唉乃一声”原来人已不见,而用“清湘”“楚竹”借代、对事理的体察.但熟味二句方能领悟其传达出一种惊异感,绿水青山现原貌之际,就把上下: 白日依山尽,点出了“鸭戏图”的主景,全都容纳进诗笔,气势雄阔.然而不仅如此。
6. 说理诗大全
这是梅花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5303437的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早 梅 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墨梅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早梅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 墨 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早梅李公明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墨梅赵秉文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忆梅李商隐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 王琪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岭上红梅 范大成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梅花绝句之三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题梅花图 杨无咎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探梅 杨万里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圣恩寺看梅 周永年众香国里人来去,花信风中鸟倒悬。 更喜水光相映发,横斜疏影托波来。
雪梅之一 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题画梅李方膺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雪梅之二 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岭梅 张道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观梅有感刘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赠范晔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曹雪芹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红楼梦》咏红梅花(花字) 曹雪芹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 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曹雪芹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 (梅字) 曹雪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早 梅 柳宗元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李商隐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雪后梅盛开折置灯下 曾几 满城桃李望东君,破蜡红梅未上春。
窗几数枝逾静好,园林一雪碧清新。 山园小梅林和靖唐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金樽。 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江上梅 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雪里觅梅花 唐·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梅花 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梅花 宋·陈亮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