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诗歌意象
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的确多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
(一)关于梅的诗歌。梅,“独天下而春”,作为传春报喜、吉庆的象征,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早期诗歌中的梅,以赞扬梅花本身为主,如春秋时期《诗经》中出现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人们称梅为“嘉卉”,已反映出对梅花的欣赏态度。后来,诗人开始在诗中赋予“梅”更多的含义。如晋代的清商曲辞《梅花落》中描述“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感叹春光易逝;还如南北朝的陆凯《折梅赠友人》的咏梅名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则以梅报春传情。而李商隐的《忆梅》中,“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将梅赋予了更深含义。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但依旧怀才不遇。“长作去年花”的“寒梅”,实际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二)关于柳的诗歌。在人文方面,柳树因柳和“留”同音,所以古人常以柳赠友,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柳树又是应春发芽的植物,因此诗中也常常以柳寓意为春。所以,柳树一直为诗人们所青睐,人们留下了大量精品诗词。关于柳的寓意,例如唐朝诗人韦庄的《台城》曰“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也是金陵的中枢,皇宫和台省都在这里,六代倾覆的最后一幕往往于此处结束。然而,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而诗人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而含“柳”的著名诗句,莫过于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以柳暗花明,来比喻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
(三)关于草的诗。草本无情,但诗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在特别的心境下,赋予了草特定的感情色彩,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在古代诗歌中,“草”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含义。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境浅说》认为诗别有寓意,“草”即小人,“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而张九龄在《感遇》中,更以草言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即草木有根有心,它开放出的有芳香的花,不求美人去折取,作者以此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本份做人人,并非借此求得他人的称誉,得以飞黄腾达,表明了诗人不图名,不求显达的志向。在宋代苏轼等人笔下,“芳草”乃是知己朋友乃至恋人,《蝶恋花》中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就表达出此种含义。范仲淹在《欧伯起相访》一诗中曰“劲草不随风偃去”,与《旧唐书·萧瑀传》的“疾风知劲草”如出一辙,认为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以此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