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有深度的现代诗歌作品

文/花中独酌

对于余秀华我知道些什么呢?脑海中蹦出来这些:“湖北脑瘫诗人、农村妇女、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夜之间、声名鹊起等等这些类似有褒义也有贬义的短语或词”,这是前几年被我贴了标签的脑瘫诗人余秀华,而你呢?对于她,你又是怎样去认知的,对于她你是怎样去定义的,身残志坚却有过人的文字天赋,用自己人生痛苦的遭遇和在对生活拼命地撕咬中获得的感悟成为她诗歌创作的源泉,这些带有剧烈痛感的,有深度的诗歌,让她摇摇晃晃的人生终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她不是梅花,但终于香自苦寒来。正如她在《每一个人都有一枝桃花》里所说的:“不一定,每个人都有一个春天,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枝桃花。”

在我们读《哈姆莱特》时,想必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出此言,肯定有人想问我:难道你觉得余秀华的这首现代诗,已经好到可以和莎翁的《哈姆利特》相提并论了吗?当然不是,以我现在的文学功底我又怎么敢下这样的定义呢,并且诗歌和戏剧又怎能争好与坏,一个好的戏剧所塑造的人物要达到《哈姆雷特》这样才是最大的成功,同理我觉得现代诗歌也是这样,作者在诗歌中创作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10个读者看了之后都是相同的见解,那么不用100个人读,因为诗歌本身缺少了一种味道,也称不上是一首好的诗歌吧,在我的认知里,一首好的诗歌随之你心情的不同,身处位置的不同,都能读出不同的感觉,对诗歌的认知也没有对错,只有深刻和浅薄。在我初读余秀华这首诗歌时,我以为她是在描写爱情,她对爱情的态度,但是我转念一想,这么容易就得出答案,不对,再读。

桃花代表爱情,这是大家对桃花在文学作品中最多的印象,桃花最早在诗学中出现是在《诗经*周南*桃夭》,“桃子妖妖,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说的是桃花盛开的春天女子出嫁的情形,用桃花来描写新娘的娇艳,后来桃花最多被用来隐喻爱情,如曹植的:“南国有佳人,荣华若桃李。”但是其实古人也曾经用在春天开花的桃花来比喻希望,而我也认为余秀华这首诗中的桃花我更喜欢把它当做希望来理解。

在余秀华这首诗歌中,我们最能感受到的就是诗人从心灵最深处散发出的对未来的希望,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幸福的人生,对于诗人而言,拥有健康的身体,浪漫的爱情,幸福的婚姻,这些普通人基本可以实现的人生,诗人却望尘莫及,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说的:“人类的全部剧目都需要苦难,那么谁去充当那些苦难的角色,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于秀华就这样替那些幸福的承受着苦难,从出生因倒产缺氧造成脑瘫时,上帝的“不公”就被大写的刻在了她的身体上,高中毕业没有恋爱,嫁给一个比他大10岁的男人,这段三观不合,仅仅为了满足男人传宗接代的婚姻,这对于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一种耻辱,如果余秀华没有写诗的才华和兴趣,这个脑瘫女人,其貌不扬的女人,等待她的命运就是如同蝼蚁一样度过一生,又会有谁知道蓬头垢面的她。但是她的才华拯救了她,脑瘫、失败的人生没有成为她的阻碍,反而成就了她,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枝桃花,结出果子后,还是花的模样,好像那些溃败的命运,把灯盏举出暗夜的水面。

溃败的命运,终于迎来希望,在黑暗里呆的太久的人,求生欲望只会逐渐变小,直到臣服黑暗,走向死神,希望没了,所以诗人说一个人的死,是一个“桃子”掉落的过程,那团出走的光,终于开始轮回,在诗人的生活轨道没有改变之前,死亡后,重新让上帝重新组装一次,才能获得新生的她,突然被命运被天翻地覆的改变,上帝没有用“轮回”的方式让她重获新生,但是对她而言,以前的于秀华一已经死了,死在那快要溃烂的命运里,现在的她,在一个轮回里重新坐胎。并不是每一个沐浴在春天里的人都怀着对未来的希望,有的人活着春天里,却已经心如死灰,在《每一个都有一枝桃花》中诗人对于希望是很矛盾的一种心态,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但是看到一点点曙光,又忍不住去心存希望,每一个春天她都忍不住叫叫桃花,但是和它的距离不至于遥远,不陷于亲近,诗人对希望是如此的小心翼翼,一方面怕失去它让自己陷入绝境,另一方面又怕太信任它,它又一次次爽约,在每一次它如期而至的时候,她就好好享受它,并且愿意去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枝桃花。食指在《相信未来》的诗中说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食指对未来是如此固执的相信,对希望的存在是如此这般不疑,余秀华也相信,但是小心翼翼,心疼她的小心翼翼。

而在我以为诗人对待希望的态度很暧昧的时候,诗人在诗的结尾峰回路转说道:“比如此刻,我想起那些满是尘埃的诗句,对一朵桃花再没有一点怀疑”。是呀?现在的余秀华已经从尘埃里爬了出来,就像有个读者问她:“秀华,现在的生活你真的开心吗?”她说:“开心”,真正的光明已经到来,这个跌跌撞撞的诗人,注定要以不平凡的方式活下去。

谢谢小可爱们的阅读,给你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