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黎断裂带
一、概述
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由Armijo(1989)提出,认为是青藏高原主体大幅度向东挤出的南部边界。但是,对于这样一条区域规模的重要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和第四纪活动性研究程度却很低。在Tapponnier(1982)的新生代构造变形模型中,高原挤出的南部边界是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它由3段具有不同演化历史的断裂带组成,班公湖以西沿袭喀喇昆仑右旋走滑断裂的西北段,中段大致沿班公湖至改则、洞错一线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分布,东段从洞错往东,经过嘉黎沿易贡藏布达到通麦,总体上具有右旋走滑运动性质(汪一鹏,1998)。该断裂带向东南延伸的空间位置存疑较多,Armijo(1989)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沿帕隆藏布河谷过察隅北然后直插怒江河谷,二是转向SE与下察隅断裂相连(图5-26);任金卫等(2000)和沈军等(2001)则主张后一种连通方案,并认为向东挤出的高原并不存在一条连续的高右旋走滑速率的南部边界断裂。
图5-26 嘉黎断裂带东段分布图
嘉黎断裂带是指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的东段及其东延部分,断裂西北自那曲南,向东南经桑地、麦地藏布、阿扎、老嘉黎后,沿易贡藏布河到达通麦;再向东南沿贡日嘎布曲过上察隅和下察隅后出境。根据断裂结构自西向东可分为3部分:一是那曲南-桑巴段的NW向断裂;二是沿易贡藏布河的NWW向断裂;三是NW向的通麦-下察隅断裂。总体上,该断裂属于新生代强烈变形带,其中的部分断裂第四纪活动性很强,对于铁路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嘉黎断裂带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重点调查那曲(当雄)至下察隅段的构造活动性,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二、断裂前第四纪活动特征
在念青塘古拉山至桑巴之间,一条宽达2~5 km的脆韧性变形带呈EW向展布于拉萨地块中部,Armijo等(1989)和新一代1:150万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中均将该断裂带与念青唐古拉山东南侧NE走向的断裂相连,而后者将该断裂带继续向西与NWW走向的、展布于错勤至南木林一线的宽大断裂带相连,从而构成了长达近1000 km的区域变形带。为了与第四纪活动的嘉黎断裂相区别,Armijo等(1989)将念青唐古拉山至桑巴之间的EW向新生代剪切带称为“当雄-嘉黎断裂”,限于资料,本书仅讨论羊八井以东断裂特征,并沿用Armijo等人的断裂名称。
1.羊八井-桑巴段
在念青唐古拉山东南侧,形成规模宏大的向S缓倾的韧性变形带,一般称为念青唐古拉韧性剪切带(NSZ),总体呈NE走向,倾向SE,倾角一般为20°~30°;沿走向延长大于95 km,构成念青唐古拉山脉与东南侧当雄-羊八井盆地分界线。念青唐古拉韧性剪切带主体发育于念青唐古拉中新世花岗岩东南部,局部穿越上元古宇念青唐古拉岩群中深变质岩残留体及石炭—二叠纪浅变质岩系(照片5-7-1),向南西过羊八井后转向西与NWW向断裂相连,向NE方向延伸至躺兵错北东侧渐变过渡为NE-EW向片理化带和劈理化带,一直延伸到桑巴附近(照片5-7-2)。念青唐古拉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地表出露宽度一般为1~3 km,在羊八井盆地西部糜棱岩地表出露宽度达4~5 km,主要由花岗质初糜棱岩、糜棱岩和糜棱片岩组成。念青唐古拉韧性剪切带初糜棱岩相当于前人描述的眼球状花岗片麻岩,主要分布于韧性剪切带西北部,发育σ形长英质眼球状残斑,残斑长2~6 cm,宽0.5~2.5 cm,残斑之间为糜棱岩片理。长英质眼球状残斑大小一般3~10mm,含量约50%~75%,集合体呈眼球状定向分布,与剪切面理***同构成S-C组构。
糜棱岩S-C组构显示韧性剪切带上盘总体向SEE-SE方向运动,属区域性重要伸展拆离滑脱构造。在强变形带,发生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绿泥石片岩、绢云母片岩、长石石英片岩、黑云母片岩、变粒岩、黑云斜长片岩与黑云母石英片岩等动力变质岩,早期形成的冷青拉片麻岩和念青唐古拉岩群发生明显的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
在念青唐古拉韧性剪切带内部,夹杂有大量弱变形花岗岩与变质岩岩块,部分地段见强变形糜棱岩带和弱变形岩块相间分布,沿部分糜棱岩片理充填有不同厚度的长英质岩脉,形成似层状构造地貌景观。在韧性剪切带西北部,发育初糜棱岩和糜棱岩化花岗岩,属韧性剪切变形较弱部位;向东南方向渐变为长英质糜棱岩和不同成分的糜棱片岩,发育拔丝构造与核幔结构,属韧性剪切变形较强部位。
念青唐古拉韧性剪切带向NE方向延伸,宽度逐步减小,至当雄电站糜棱岩带消失,转变成片理化带和劈理化带。伴随NDS向NE方向的倾伏尖灭,念青唐古拉山花岗岩出露面积也逐步变小,至念青唐古拉山北东段消失,而上覆石炭系地层广泛出露。在NSZ的北东侧劈理和片理化带,石炭系沉积地层发生强烈动力变质和固态塑性流变,形成大量NE走向、向SE-SEE向倾斜的构造片理及断层阶步(照片5-7-1)与向NE方向倾伏的构造线理及十字石、矽线石、石榴子石、硬绿泥石、绿泥石、绢云母和白云母新生动力变质矿物。沿走向方向,NSZ具有向SW方向扬起、向NE方向倾伏的变化趋势。念青唐古拉韧性剪切带以20°~30°倾角沿SE方向延入当雄-羊八井盆地基底岩系。
照片5-7 嘉黎断裂的野外地质特征
关于念青唐古拉糜棱岩的时代,Harrison et al.(1995)在古仁曲进行过系统取样并完成39Ar/40Ar法热年代学测定。结果表明,NDS形成与快速抬升时代为4~9 Ma BP,主要发生于5~8 Ma BP,对应于高原隆升期后重要的区域性构造-热事件。
在羊八井-当雄盆地西缘,晚期高角度正断层切割早期韧性剪切带和糜棱岩,构成羊八井-当雄裂陷盆地边界断裂,形成盆缘陡峭的断层崖和线性展布的断层三角面。念青唐古拉山东部韧性剪切带、高角度边界正断层与羊八井-当雄盆地裂陷存在动力学成因联系。
2.桑巴-通麦段
沿易贡藏布河的NWW向断裂地貌特征表现为线状分布的谷地(图5-27a,图5-27b),断裂结构单一,由平行展布的新老2条断裂组成。老断裂地貌上表现为一系列垭口或断层崖,分布在易贡藏布河右岸或半坡上,沿断裂带为一连续分布的厚层灰岩和古近系紫红色砂岩透镜体(图5-27a),断裂产状和透镜体均陡倾或直立,这种地貌EW延伸近百公里。在巴打村南,紫红色砂岩与灰岩互层的构造岩片近直立沿断裂带分布,灰岩风化后成正地形,往东可见紫红色砂砾岩呈构造岩片夹于直立构造带中。形成时代应在晚新生代以来。
3.通麦-下察隅段
NW向的通麦-下察隅断裂主要沿贡日嘎布曲分水岭和贡日嘎布曲分布。在下察隅镇NW7 km处的贡日嘎布曲右岸,灰色黑云斜长片麻岩呈片麻状构造,片麻岩经过韧性变形改造,形成眼球状斜长石碎斑定向排列,其糜棱面理产状为60°∠75°,由黑云母等片状矿物组成的拉伸线理为150°∠20°。断裂经上察隅和下察隅后转为近SN向延入缅甸境内与实皆断裂相连,西藏境内长度近300 km。断裂在通麦附近表现为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强烈变形和定向,冈底斯岩群黑云斜长片麻岩片麻理产状20°∠73°,岩石由黑云母暗色矿物集合体条带与长英质脉体相间定向排列组成,以长英质为主,长英质脉体强烈韧性剪切变形(照片5-7-3),向SE延伸至察隅复式岩体中,下察隅镇东10 km处桑曲河右岸公路边连续出露7 km的韧性剪切带,由石榴子石黑云母糜棱岩、眼球状花岗质糜棱岩与弱片麻状花岗岩组成一条规模巨大的韧性剪切变形带(照片5-7-4),原岩为元古宇变质岩和中生代花岗岩,糜棱面理和片麻状花岗岩产状较稳定,走向310°~320°,倾向NE,倾角80°~90°,线理向SE侧伏,侧伏角10°~20°。构造变形特征显示通麦-下察隅断裂晚新生代为一条右旋斜向逆冲-走滑断裂。
三、断裂第四纪构造活动性
1.那曲南-桑巴段的NW向断裂
在桑巴以西,主体构造线为NW方向,断裂带由NW向具有明显右旋走滑特征的断裂和近SN向张性正断层组成。NW向断裂多为盆山边界断裂,有明显的断错地貌现象,错动了不同时期的冲沟,发现有最新古地震破裂带,并可看到十分新鲜的断层陡坎等。在罗尔玛弄东至捉弄空玛与重昌郎之间,在晚更新世冰碛物上形成0.5~3 m高的断层陡坎,沿断裂走向(100°)线性分布泉水。NNE向断裂与NW向右旋走滑断裂具有成因上的密切联系,二者***同组成NNE向的张性地堑和其端部的NW向的右旋走滑断裂这样一个特殊的构造组合,在地堑或半地堑的边界发育NNE向张性正断层,如达仁盆地东侧类似滑坡体后缘陡壁的正断层陡坎(沈军等,2001)。
2.沿易贡藏布河的NWW向断裂
在阿扎西,SN向河流东、西两侧分布有Ⅲ级河流阶地,东侧保留有,但已向东位移1500 m,西侧基岩灰白色灰岩产状直立,走向EW向,EW向嘉黎断裂从其北侧山坡通过。沿易贡藏布河新断裂多沿河流谷地延伸,但确切位置很难确定,深切河流受断裂改造迹象也不明显,仅局部发现断裂新活动现象,Armijo(1989)在阿扎区拉分盆地南侧发现非常清楚的地震形变带,我们在实地考察中在阿扎区东Ⅱ级河流阶地上也发现有地震鼓包,但规模较小。
老嘉黎县城西,出露古近系紫红色砂岩、砾岩,内部发育多条S倾断层,断面上发育密集的擦痕、阶步,指示正断运动,紫红色砂岩和砾岩均呈断片、透镜体,在紫红色砂砾岩之间夹有巨厚灰岩透镜体,地貌上呈正地形,断裂带宽1040 m,南侧与上古生界石英砂岩断层接触,北侧与花岗岩断层接触,接触带形成4 m厚的黑色断层泥(图5-27e),断层泥中残留较多强烈褶曲变形的灰白色石英砂岩透镜体,北侧花岗岩形成10 m宽的碎裂岩带,但是无韧性变形现象,可能属第四纪变形。
在易贡湖至索通一带,沿断裂线性分布8个温泉或沸泉,通麦长青沸泉温度可达94℃,水量达6L/s,同时,该段还是地震群发区,特别是在易贡湖一带2断裂右阶斜列的岩桥区微震密集(图5-26),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常导致滑坡的产生和复活,故此段为现今活动性较强。这说明嘉黎断裂带虽然总体上全新世以来活动不强,但在局部与张性盆地相邻的地段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盆地以外活动性明显减弱,这种现象非常类似于滇西北红河断裂北段的凤仪-定西岭断裂及其他连结盆地段和峡谷段的断裂带。从上述事实看,嘉黎断裂的走滑活动似乎是伴随张性活动而产生的。
3.NW向的通麦-下察隅断裂
前人根据卫星影像判读认为,嘉黎断裂向南东沿贡日嘎布曲延伸,由于河流下切强烈且延伸稳定,流向和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这一现象使人们相信,第四纪仍在活动的嘉黎断裂或其分支断裂之一很可能沿贡日嘎布曲延伸达300 km以上(Armijo et al.,1989)。为证实上述认识,我们于2006年夏从下察隅沿贡日嘎布曲溯源追索到上察隅北,由于军事管制,仅沿河向北观察50 km的河段。
沿贡日嘎布曲向北,沿途可见拔河150~200 m的河流相砾石层,厚3~5 m,砾石磨圆好,呈圆-次圆状,砾石成分主要为灰白色花岗岩,砾石大小10~40 cm,在局部可见砾石层中夹0.5~1 m厚的粗-细砂层(图5-26d),这些砾石无疑为贡日嘎布曲高阶地上的残留堆积物,在细砂夹层中采取的热释光(TL)样品年龄为27.91±2.37 ka BP,说明贡日嘎布曲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已强烈下切200 m左右,下切速率高达7.2 mm/a,这一速率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的抬升速率是一致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结果显示,1 Ma BP以来,该区抬升速率达5~10 mm/a,而且现在仍保持在10 mm/a(丁林等,1995),由此可以推断,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是贡日嘎布曲强烈下切的主因,断层水平运动对现今河谷地貌形成的影响非常有限。由于该区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东南侧,构造抬升速率大,且该区降雨量大,河流作用强烈,在大部分地段很难见到河流阶地的保存,在贡日嘎布曲左岸偶见拔河10 m和25 m左右的I级和Ⅱ级河流阶地,这些阶地连同叠置其上的冲洪积扇形态完整,未见断层错动迹象(图5-27c)。但目前有限的调查还不能排除该断裂段第四纪活动的可能性,一方面,在本堆和比村一带沿断裂有45~63℃的热泉分布,显示断裂仍有一定的活动性,另外一方面,1950年8.6级地震位于断裂以西不到30 km,Molnar and Deng(1984)认为沿喜马拉雅的逆冲断层和NNW走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可以很好地解释大量余震分布及地震运动。如果事实如此,该断裂应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重要的发震断裂。
图5-27 嘉黎断裂带构造变形剖面和照片
综上所述,嘉黎断裂属晚新生代和第四纪活动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部重要的区域断裂构造,其第四纪活动具有分段性,强烈活动段局限于断裂斜接岩桥区和张性盆地段,并控制了地震活动、温泉分布和滑坡灾害的形成与演化,易贡湖和通麦段是其影响最强烈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