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在风雪交加的时候,写下了哪首词在外奔波之人读后落泪?

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比较典型的文化,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作,元朝的戏曲,以及明清时期的小说,这些文化都有时代属性。但并不能认为,唐代文人只会写诗,宋代文人只会写词,比如诗仙李白,写词功底也非同一般,代表作《忆秦娥》中的“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即使放到宋朝,也能占据一席之地。

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词人满地走的宋代,他的强项却是诗歌,而且留下近万首诗,诗歌总数量力压群雄,在历史上排名第二,而第一名乾隆皇帝,诗歌数量虽然高达四万余首,但质量远不及陆游。到了清代,当别人埋头研究小说的同时,纳兰性德独辟蹊径,钟爱于词作,因此成为整个清朝最著名的词人。

纳兰性德并非寒门出身,他是叶赫那拉氏,正儿八经的满洲正黄旗人,父亲纳兰明珠官职显赫,康熙时期的权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要职。母亲更不得了,英亲王的爱女,名副其实的格格,所以纳兰性德属于皇亲国戚。如此优越的家庭背景,纳兰性德完全有骄傲的资格,但他为人低调,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而且自幼习武,称得上文武全才。

康熙十五年,纳兰性德考中进士,且成绩非常优异,名列二甲第七名。显赫的出身,加上过硬的才华,想不出人头地都难。两年多后,年纪轻轻的纳兰性德,就主持编纂了一部书,名字为《通志堂经解》。此书完成之后,康熙皇帝龙颜大悦,非常欣赏纳兰性德的才学,把他的名字记在脑海中,以后找机会重用他。

其实,纳兰性德与他父亲不同,他痴迷于诗词创作,对功名利禄没有太大兴趣,毕竟物质条件已经很好,精神方面的追求才是他所想要的。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纳兰性德的兴趣就是写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这方面,从而取得很大的成就,那句家喻户晓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看似是诗句,实则是词,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木兰花》。

还有名句“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出自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例子很多,不再一一列举。人生如同蒲公英,看似自由自在,很多时候却身不由己,纳兰性德就是如此。本来就淡泊名利的他,在妻子卢氏去世后,更加看淡一切,不喜欢同僚之间的虚伪和尔虞我诈,只想以书为伴,沉迷在诗词之中,不被外人打扰,但现实不随人愿。

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接到圣旨,跟随皇帝出关东巡,到奉天祭拜祖陵。原来,清军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平定云南,怎能不让康熙高兴,必须把这件大事告知列祖列宗。康熙帝因欣赏纳兰性德,所以打算带他一起去,若是换成别人,肯定激动到睡不着觉,纳兰性德一点都不开心,但还是跟着去了。关外大雪纷纷,多愁善感的他写下一首词,让人读后落泪。

《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或许有心人会发现,开篇“山一程,水一程”六个字,是模仿南唐后主李煜的手法,李煜的是“一重山,两重山”。纳兰性德不愧为才子,在模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李煜只写山,纳兰性德既写山,同时融入了水,整体意境也高了一个档次,说明出行路上风雪交加,路途曲折难走,跋山涉水、翻山越岭。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点名要去的地方,“榆关”指的是山海关,“那畔行”三个字非常精妙,写出词人纳兰性德不想过来,他的心还在家里,若非皇帝亲自点名,他绝不愿意远行。“风一更,雪一更”,描写了当时天气恶劣,风很大,雪也很大,狂风暴雪从未停息,让他彻夜难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