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山是谁写的
《墙头草》是卞之琳写的。 《墙头草》是近代诗人卞之琳于1932年10月19日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是关于迟暮和生命夏替的无奈而又淡泊的感兴,虽写了墙头草生长与枯黄两方面以表示岁月、生命的流逝,但重心显然在枯萎、黯然这一层次上。这首诗情景交融,借物抒怀,使诗蕴含哲理,富于启迪,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创作背景
在人世间的众生相中,无聊度日、空耗岁月的庸人生涯并不少见,但却每每对此种生活习以为常,以至视而不见。这首诗是诗人痛感此种行径既慢性腐蚀人的进取心,也必腐蚀社会前行力的恶习,于是力加针砭的一首小诗。[2]
文学赏析
法国象征主义鼻祖波德莱尔说过,世界是一片象征的森林,在人和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广泛的默契与应和(参见其诗《契合》)。大自然的各种景致及幻象常常是人的生命运动和人生形象的一面镜子,有时候人们也许不能正面直接地认识自身,却可能在自然万物的色调、声姿中感到自己灵魂的节律以及某些神秘微妙的意识流动。因此,诗人就放弃“说”而代之以“画”。
《墙头草》是用“墙头草”的兴荣枯败来象征生命的流变,感叹人生的易逝。夕阳照墙,灯光映墙,墙头草生长又枯黄,这些都是画面,而有人就在对这些画面的凝神静观和感慨中日复一日地消磨生命。这里,关于“有人”的这幅画与自然场景的那些画面在并置中裂变出强烈的审美意味,从而在读者方面,夕阳,灯光和墙头草等都纷纷进入人的生命意识之中,亦即它们已作为一个个象征符号而存在。从五点钟的日暮到六点钟的亮灯,一个具体确定的时间段落正悄悄过去,而一直在看墙与做梦之间平静无聊地循环往复的人蓦然喟叹:又一个雷同的日子过去了。其实想一想,已经是无数个这样雷同的日子过去了。墙头草由枯而荣又由荣而枯,这些乎平淡淡的景象都被人静静地看过想过,问题是,那些蕾依旧在不断重复,而“有人”也仍然沉浸在漠然地看墙与茫然地做梦中未曾自拔、难以自拔或者不图自拔。世界这样变幻着,生命也这样运动着。墙头草生长采黄了,末一句用语简洁,却把开头两句对于时间运转的描写大幅度地拓展了,有许许多多从五点钟到六点钟的那种景象被省略,但读者自会体会到诗作对于那众多雷同无聊之光景的暗示。
综观全诗,《墙头草》是写出了一世倦情的唯美感受,突出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表现形式特别敏感,在诗歌创作中始终注重“意境”,注重语言的精炼、含蓄和丰富。卞之琳强调“化古”和“化欧”,即“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并认为“文学具有民族风格才有世界意义”,为促进中国新诗在艺术上的成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前期探索者,“五四”运动、民族传统艺术及审美理想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他在此基础上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与融合,从而形成了该诗这样的佳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