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喝酒的诗句
世人都知道李白爱好饮酒。据郭沫若统计,李白流世的1500首诗中,有170首写到了饮酒。酒是李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任何环境下,与任何人都可以把酒言欢。一首《月下独酌》看似抒发失信于唐玄宗的苦闷,实则是李白自导自演了一场及时行乐的场景喜剧,李白式的乐观、浪漫和富有想象力,即使跨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回到公元744年,距离李白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作御用文人仅1年。
李白已经变了。
他原本怀揣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壮志,难掩走上人生巅峰的自信和喜悦。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生性浪漫的李白,被枯燥乏味的御用文人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激情很快被消磨殆尽,大臣的谗言也加剧了被皇帝疏离的风险。
继续赖在朝野已无大多意义,看不到出路,是时候离开也好。无可奈何的他,只得背着“赐金还山”的名义,漫游于梁宋。
当官场失意的李白,与中秋明月相遇,自然要安排喝酒。刚开始喝酒时,现实带来的不安透露得明明白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并没有刻意回避自己的艰难困境,毕竟举目无亲,只能独自饮酒。
谈及中秋饮酒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据 《西京杂记》 载,汉朝皇帝每年八月在宗庙祭祀时,会饮用“酎”酒。此酒从正月初一便开始酿造,经过8个月耐心酝酿,风味醇厚。到了李白所在的唐代, 《天宝遗事》 载,人们喜熄灭灯烛在夜色之下进行“月饮”,饮酒对月的活动日益兴盛。李白的《月下独酌》便产生于这一活动背景之下。
明亮的月光让李白有些恍惚,他并未沉溺于人生挫折,而是燃起热情举起酒杯,邀请明月***饮,明月、李白以及李白的月光照耀下李白的影子正好合成三人。
于是,有了那句千古流传的名句: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但月亮和影子显得有些呆板, “月既不解饮,饮徒随我身”。 月亮和影子不会喝酒,不懂饮酒的乐趣所在,影子也只能徒然地跟随在他的身旁。
李白爱酒,自称“酒中仙”。酒劲上头之后的李白,非要邀请月亮和影子一同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在李白看来,人生失意是暂时的,及时行乐才是王道。
他沉迷于展示自己的歌喉与舞蹈,已渐渐从世俗烦忧中抽身,由内而外洋溢着自信的青春光彩。月亮和影子似乎也已被李白深深感染,而不由自主融入了这愉快的氛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亮竟然因为欣赏他的舞蹈而短暂徘徊,影子也随着他的自由晃动的身躯而零乱地转动起来。
快乐总是短暂的,但是李白却并不愿从这短暂的快乐中醒过来。他继续写到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他清楚当自己酒醒之后,自己便会和月亮、影子分散于天涯,难以再重聚。但是他也并不因此感到惆怅,而是通过这次相聚认定了月亮和影子是可以值得永远相伴的朋友,并且与他们约定好以后要一起到邈远的银河里遨游。
李白骨子里的浪漫,是即使孤身一人在月下独酌,也能主动找寻快乐。
他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会发挥想象,调遣月亮和影子来加入饮酒小分队,***同享受人间的片刻欢愉。
在李白的大多数诗篇中,随处可见这份超脱与潇洒。虽然很多诗篇的创作背景难以掩现实苦闷的事实,但他极少在诗句中表达和渲染难堪与困惑。
他似乎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游戏人间的热情,不被事实所累、及时行乐是他的终极人生目标。所以他在轻松地调侃自己不幸遭遇的同时,还能继续以满满的自信积极拥抱生活,并且感染身边其它人,也包括后代的读者。
李白能够跨越千年,依然耀眼夺目,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刻意隐瞒生存之难,并在困境中积极寻找突破口。
李白的人生态度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可以接受现实的残酷,但是绝不轻易低下高昂的头颅,即使头破血流,依然不放弃自己的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