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感受到了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特点

《静夜》感受到了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特点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著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 *** 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做了些什么

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创作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着力表现了他是“卓越的学者”。

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的演说。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你从文段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

你去看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好了,明知国民党特务要暗杀他 还是在李公仆(被特务暗杀)的追悼会上发言 那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怎样的特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语言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4、夹叙夹议

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闻一多的特点是?

说了就做,言出必行。言行一致。

不畏凶险,无私无畏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澎湃的救国热情。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作为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作为

闻先生研究唐诗写得较详,突出了他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研究学问的态度一丝不苟。而闻先生研究《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件事写得较简略,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写到哪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除了文章里面介绍的闻一多的事迹,你还知道哪些呢?请简要的写出一、二件来。

3.课文的两个部分是通过沟通过度衔接起来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度作用的。

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用课文原句简要回答。

5.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6.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的民主战士形象。

1.分别从“学者”和“革命家”来写的。学者:潜心研究、执著追求、严谨治 学、谦虚 。革命家:不怕牺牲、具有大无畏精神、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是一个热爱研究的人。

2.这个自己去查询资料吧

3.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起总结上文的作用。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4.课文开头的加双引号的那两段就是。

5.目的应该是“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法”吧,我不太清楚。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受到怎样的启发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你的启发:学习闻一多先生孜孜不倦、日夜不懈的治学精神,他的崇高品格,和他的革命精神 。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上课突出了闻一多的哪些特点

夸张,象征,比喻以及细节描写。表现手法简介: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闻一多先生上课》原文: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菸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著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西南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我在读西南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菸斗,我们能抽菸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菸的),闻先生开启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型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大。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关,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特点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人家是说了再做,他是做了再说。为了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他孜孜不倦,兀兀穷年;他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他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为了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大骂特务,慷慨淋漓;他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昂首挺胸,不畏不惧。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闻一多是怎样的人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说明他是一个对自己的专业投入很深,善于专研学术的人。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闻先生是一个不自夸,重实践,比较谦卑的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闻先生是一个不骄傲不自满,无视外界的诱惑的人。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说明他是一个爱国者,对待民主事业义不容辞的人。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闻先生是一个豪爽的人,有话直说,对待不公不平的天下事,就一定要畅所欲言。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闻先生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言行一致是他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