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生活,是找到自己?的平衡

黑塞曾说:“大多数人已经忘记,早早地永远离开了这个真正至关重要的内心世界,一辈子都在忧虑、愿望和目标之间色彩缤纷的歧途上迷惘,其实那些东西并不存在于他们的内心,也不会将他们引向他们的内心,把他们带回家。”

在背离源头和本性的路上,走得太远,到底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人总要思考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

从一线城市辗转到这个小城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想做一个乡村工作室,进而租下老屋,后来一步一步修缮、布置,让老屋接近心中理想生活的样子。

小院的内部改造完成和基本的生活物具都摆进去后。 基本上是工作之余驱车过去呆上一个半天,用一个时辰的缓慢,换取片刻的独处与宁静,往内心靠近一点。

村里没有超市和菜市场,虽然有农庄,但待的时间一长,便置办了厨房,并在庭院大树下挨着院墙隔出一个凉棚,玻璃棚顶,三面土草泥墙,一面完全敞开,两根木制柱子上置放垂吊植物。凉棚里放置木桌和几个草凳。是茶吧也是餐厅。可听雨,可喝茶,也可用餐。

逢周末得闲三五驱车就过来小住两天,食材从城里或镇上买来。一群朋友,一起做饭,喝茶,聊天,度过周末。这是很适宜的方式。小院里的陶罐、花盆、植物越来越多,越来越茂盛。

再后来,干脆搬了进村里,进行田园式度假办公。

在小院挖了一口井。花架上种满了葫芦。想着再置办两个摇椅。每周去城里置办一次生活用品。工作累了,到后山、水库边散步、跑步。花生成熟之季,邻里也会送一些过来。

在小院墙边又砌了一条长方形的花圃。种上了番茄、青瓜、茄子等蔬果。番茄结果时,摘几颗,用水冲一冲,酸甜可口。拍青瓜也是一道津甜的佳肴。

这样也生活了一段时间。

后来,因为工作关系,于是又搬回城里,周末返回,平衡工作与梦想,过半城半乡的生活。

我们在不断的调整中与老屋产生深切的互动,是一个寻找的过程,一个平衡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内心。

体会到,幸福的生活,就是找到自己的平衡,靠近内心,有自己喜欢的生活风景。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厌倦都市生活的人们,开始尝试一次一次的逃离与追寻。大城市的中产阶级、白领们纷纷走向古城,走向乡村,走向森林,改造农房,新建小院,一时间,代表诗与远方的民宿经济快速发展。从丽江到成都,到莫干山,从城市周边到森山老林。在鸟鸣声里醒来,在清涧流水间嬉戏,对着深山呼吸吐纳,对着夜空推杯就盏……

生活仿佛拉开了另一番景象,有了另一种可能。 花自己在开,草自己在长,风自己在吹,水自顾自地流,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自在。

一直以来,对乡村生活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它的简单,质朴,让我自在且自由。 身体与村庄的山川、河流、村舍、田陌、野花野草有着天然的感应和融合,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人应该很难理解和体会这种感受。

即便是在城市里求学和生活了很多年,与乡村的这种连接感,身处乡村与自然的舒适感还是会油然而生,细密。幽深。深藏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一直存在,从未消失。

入住一舍小院后。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切换,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尝试。随着外界情境的切换,和内心体会趋于澄净。 意识到,我们生于自然,来自乡村。

曾经,我们因自我的欲望、虚荣、雄心而出走。我们走出自然,离开家园,试图建立属于人类的荣耀和“归属”。我们雄心勃勃,越走越远,走进一个叫做“城市”的地方;我们自命不凡,无所畏惧,掠夺大自然,蚕食乡村,制造“经济”。

然而,我们走得越远,就越想回家;我们的物质越富有,精神就愈发空洞。

远离都市,走向乡村,走向自然,不是逃离,也不是 探索 。只因我们离“家”太久,需要回“家”,需要回归。需要回归自己,回归土地,回归自然。

我们需要“回家”。只有在那里,我们才是自由与自在。

人的 心念 ,会指引我们走向向往的生活。

回顾在乡村的每个周末和办公的日子。八点起床吃个早餐,整理梳洗,留点时间给院子里的花草洒水。采几枝月季花插入瓶中。需要办公的日子,打开电脑,调整思绪,进入工作模式,中间吃个午餐,直到下午六点下班时间。吃过晚饭,与多肉植物相处一个小时。出去散步,走到后山或到水库边走一走,将思绪放空,享受傍晚的宁静与自然。

午夜来临,回到小院,搬出茶席到槐树下,喝一喝茶,聊一聊天,或独自喝茶、看书,让自己放松,享受生活的惬意和空气的清香。枕着蛙鸣声入睡。第二天在日光和虫鸣鸟叫声中苏醒。

乡村的夜晚,没有匆忙的车水马龙,没有刺眼的灯光,也没有商业广告、斑斓物质的刺激,没有孤独,没有发愿,没有焦躁。雄心、傲娇、苛求、匆忙,不再那么重要。

相比乡村,城市已经拥有很多,蓬勃的商业、丰富的 娱乐 活动、舒适的现代化 科技 设施,快节奏的思维和创造。

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生活?什么东西是可以放手的?

华人美学教父蒋勋,2014年把台北的都市生活做了舍离,带着笔墨、喜欢的书和简单的行李,搬到台东池上废弃60年的老宿舍。宿舍一切保持原样,和他童年的记忆一样。

他说“没有一个东西我会永远拥有,可是我们一生很多东西都放不下。” 在池上生活的5年,他一直在做“放下”这门功课。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什么东西可以放手。

他说,一个 健康 的生活才是美的。人真正需要的是空气、土地、水,在池上这三样东西都是最好的。

对我而言(尤其是经历过2020年的疫情),过度繁华的商业,过度消费的欲望是不必需的;热闹的社交和聚会是不必需的;高级奢侈的物品,是不必需的; 时尚 、潮流、 娱乐 是不必需的;干净的空气、水和土地是必需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孩子所提供的感情是重要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比如书、比如诗意的生活、比如大自然,是重要的;一份自由、自在、质朴、平静的生活是重要的。

放下,是一种心灵的智慧和力量。人要走过千山万水,历经百转千回,而后看清过往、当下和未来,方能一步一步穿透虚幻,走向自性。

从城市到乡村,从繁华都市到恬淡田园。半乡半城的生活,是物质与心念之间的平衡,需要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内心,什么东西想要得到,什么东西需要放手;需要具备放下的勇气和力量,有长时间承担的心力。

2020年,我们热切的一切都慢了下来,停了下来,你的生活是否发生了变化?你理想的幸福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