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按年代分为
第一个阶段是晚清的“诗界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的“新诗”运动,称之为古典诗歌体制的破坏阶段。特点是把诗歌纳入世界现代化的视野,把诗歌变革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代表人物:黄遵宪,梁启超
破坏时期的主要功效是开放了诗歌的语言,接受了西方诗歌的艺术精神,但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诗歌的形式上而不是诗歌的艺术规律。于是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开始了“诗形”与“诗质”的双向寻求,既继承前一阶段的的“反叛”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个时期可以称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建设时期,也就是第二阶段。代表人物:徐志摩
从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现代汉语诗歌进入第三阶段,并在内地、香港、台湾三地都有不同的发展。有很明显的思潮色彩,这跟二战结束后“分裂”和“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有关。其特征为:内地主要以注重诗与意识形态为特色,台湾处于现代主义和本土主义的张力场中,香港则是注重城市的书写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