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描写宜春市袁山公园的作文.

袁山之名因袁京。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大一小的两座山就是大小袁山,最早叫五里山,因为这里距古县衙差不多有五华里,说来也巧,我们宜春有袁州、袁河,这里又说到袁山,为什么他们都姓袁呢?这可要从一位神秘人物--袁京说起。袁京可能大家不知道他是谁,但说到他的后代,两位姓袁的三国名将--袁绍和袁术,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袁京是袁绍和袁术的曾祖父,东汉汝阳汝南(今河商水)人,出身名门望族,曾做过蜀郡太守,后来厌倦官场、淡泊名利,便辞官云游天下(一说是为了躲避家族灾难),一日云游到这两座小山脚下时,正好是傍晚时分,他看到一幅暮霭蒸升,炊烟袅袅的秀丽景象,心里好像顿时领悟到了许多,感觉到这里就是他的归宿,心中的圣地。便住了下来,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写了很多关于人生、时事的文章,在当时影响很大,以致于皇帝也很欣赏他,三次请他入朝为官。可是一点也不为名利所动,三次都谢绝了,可能正是因为这种隐士风范,使得他在宜春人们心目中更加神秘莫测,更为世人景仰,代代不忘,袁州区寨下乡袁氏家族还将袁京视为祖先呢。袁京去世后,就葬在大袁山半山腰,宜春百姓觉得他高风亮节,颇具名士风范,于是为他建了“高士坊”、“袁高士祠”,此后人们便叫这两座山为袁山。几百年后的隋朝,天下设州,宜春人们还对这位袁高士念念不忘,将宜春改称袁州,也因此才有了后面的袁河、高士路、袁山大道……

市委、市政府为了将宜春打造成人居天堂,给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生息环境,从2000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建设,大袁山已经开辟为一个集健身、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开放性公园,2006年荣获江西省首批文明公园称号。大小袁山主峰海拔高208米,占地面积1270亩,其中有山地面积500亩,水体面积200亩。公园建设定位:一是体现自然生态特色;二是展示宜春历史文化;三是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袁山公园是宜春第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内设有观光休闲区、老人活动区、青少年游乐区、动物展示区、历史文化再现区、花木欣赏区。园内楼亭别致、小径弯弯曲曲、小桥流水让人流连忘返,人工湖近期还吸引了不少白鹭和其他鸟儿来觅食。从南大门进入,左路有儿童娱乐场、十二生肖园、状元亭等;中路有袁京墓、高士坊等,右路有隐佛谷、鹰饮石等,袁山至高点被昌黎阁占据,其它几个山头被鹧鸪亭、云姑亭所占领。从南大门进入让人更能感觉到山水园林的气势,昌黎广场、龙柱广场、天工开物石林、吴有训广场一个接一个,令人目不暇接;五龙球、五亭桥、五孔桥好象特意为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而建的,真是巧以前这座山还叫五里山呢。

隐佛谷与鹰饮石。从南大门右路进入,首先来到隐佛谷,隐佛谷里你可以约隐约现许多佛像,故名隐佛谷。进入峡谷,盘坐于石头这上,你仿佛就成了一尊佛像,凝望石壁,你好象置身于千佛包围之中。再往上走就是鹰饮石,以前夏天,这里会聚集很多雄鹰,它们聚集在这干什么呢?开会吗?不是。原来是因为这块形状很象展翅大雕的石头上有一条石槽,不管天有多干旱,石槽中的水都不会干掉,所以天旱时老鹰聚集到这里来喝水。更怪的是不管来多少鹰,都能照常供水。

状元亭里说状元。状元亭是为纪念出自宜春的两位状元而建的,他们就是我们宜春也是江西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文科状元唐朝卢肇和易重,中国历史上获状元称号仅有一千多人,且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状元只有七百五十名左右,我们宜春有两位已经相当不错了。卢肇,唐朝宜春县文标乡(今分宜县杨桥乡)人。幼好学,聪明非凡。宜春县令卢萼奇之,说:日后肯定会闻名天下,于是他更加发奋努力学习。李德裕贬官袁州当长史时,十分欣赏卢肇。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卢肇果然金榜夺魁,成为江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卢肇历任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刺史。在歙州任上写的《海潮赋》,讲叙潮汐成因,轰动一时,受到懿宗皇帝褒奖,宣付史馆。卢肇长期居住宜春,其府第卢宅遗址在现在的秀江路,如今还叫官园呢。卢肇从歙州运一尊奇石回宜春,人称卢石。后人将其立于城东东湖(今建设路北端)以供观赏,历代游观者留下不少题咏,如今真卢石已不知去向。现在朝阳路东头花园中所立的那块石头便是卢石的仿制品。“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是卢肇中状元后看龙舟比赛时的感怀诗句,如今大家所熟悉的锦标赛中的锦标一词便源于此。民国时期,将秀江北岸一条街道(今秀江中路东段)命名为“锦标路”也正是因卢肇而得名。易重(806-872年),字鼎臣,如今袁州温汤镇九联坊村人,唐会昌五年状元,江西省的第二位文科状元。为人耿直,不阿权贵,不会官场应酬,官至大理评事(相当于国家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晚年曾任上高县令,最后终老在上高,其小儿子易磻就因此落户在上高,上高翰堂磻村正是因此而得名,今上高易姓人家多为易重后代。易重善于诗文,流传下的有一千多篇,《全唐诗》中录有数篇。

昌黎阁上瞰全城。昌黎阁位于大袁山之巅,占地面积200平方米,高21米,***三层,建筑面积519平方米,为宜春至高点,山高加阁高***有229米。在这里,宜春全城尽收眼底,一览无遗。宜春是中国第一个生态试点城市,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大小袁山双螺并,秀水一道东西横”,目前宜春中心城区不大,面积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8万。昌黎阁主要通过楹联、廊柱文化、匾额及壁画等形式来体现韩愈文化,宜春为什么要纪念韩愈呢?据史料记载,唐朝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入宫内,当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上表力谏,未被采纳,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贬为袁州刺史,事后他的一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潮即潮州,阳即宜阳,宜春的别称)形象描述了这一遭遇。元和十五年(820)二月八日,韩愈到袁州上任,九月,征为国子监祭酒,十月,回朝。任袁州刺史前后约9个月。尽管韩愈在宜春任职时间不长,但为宜春百姓做了两件大好事。一件是放奴婢。按唐朝法律规定,不许用良人男女抵债为奴婢,而当时用良人男女抵债为奴婢的现象在宜春较多。韩愈到任后通令各地,改掉旧做法,凡抵债奴婢一律放回到父母身边,所欠债务一笔勾销,***解放奴婢732人;二是兴书院。韩愈反对佛教,但是很重视文教,他一到宜春就大力兴办书院,倡导务实文风。带动和培育了卢肇、易重、黄颇等一批学子,也正是因为他的推动,唐朝中后期,宜春文风大兴,考中了30多位进士,赢得了"江西进士半袁州"的美誉。所以,千百年来,宜春百姓特别怀念他,陆陆续续建了许多纪念他的建筑,如:景韩堂、仰韩堂、韩文公祠等,现存的有昌黎书院。 这里顺便讲解一下“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这句千古名句,很多人以为这句诗是韩愈贬官宜春后所作,其实不然。这句诗出自《祖席得秋字送王涯刺袁州》,唐元和初年,韩愈好友王涯被贬袁州,韩愈为其送行,临行以诗送别在,写下这千古名句。原本是想安慰一下老朋友,但老天却给韩愈开了个玩笑,14年后韩愈本人也被贬袁州,有时生活真是会捉弄人。昌黎阁西面台阶边有块嶙峋的石头,叫求雨石。古时候,如遇久旱不雨,官员或百姓就会在此杀鸡宰羊,祭天求雨,连韩愈还为此写过祭文呢。笔者2004年有一次登袁山,恰逢修建昌黎阁的工人们在修建西面台阶,准备把这石头给埋了,我给他们讲了古代求雨的典故后,求雨石才幸免于难,保留了一截露在外面。

云姑亭前叹云姑。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亭子与前面所有的亭子风格大为不同,鲜花簇拥,柏树环绕,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亭子是为纪念一位古代女性而建的。亭子南面,远处有一座座的高山,那高山脚下有个美丽的地方叫夏家坊,南宋时出了一位皇后,她姓夏,小名叫云姑,公元1133年,在云姑十六岁时被选入宫,二十四岁时贵为皇后。皇帝非常宠爱她,还专门为她在宜春城中鼓楼旁立了牌坊(现在的鼓楼路西段还保存了牌坊的石柱)。下旨规定,“文官经过必须下轿,武官经过必须下马”,夏娘娘很体恤臣民,觉得这礼节太繁锁,便下令把御赐牌匾移到她家乡夏家里,就因为有了那牌坊,夏家里后来就改名为夏家坊。她在位时不仅她的家人有11人加官进爵,而且她也为宜春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如公元1144年(一说1155年),云姑恳请孝宗皇帝为袁州减征钱粮,开仓济贫。这样聪明仁爱皇后,宜春百姓怎么会忘记呢?千百年来一直是我们吟颂、景仰的对象,现在应该知道这亭子为什么叫“云姑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