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文名满天下,远播海外,但为什么也买不起长安的房子?

唐朝,这个古老又熟悉的朝代,之前看《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我不禁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剧中许多出现过的人物,有一个***同的梦想在长安买房定居。

比如说剧中有一个鲜明的小人物,叫做元载。他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能在长安城当中找到一个适龄未婚的大小家娶回家,从而实现他在长安安家落户买房成家的梦想。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元载

当时看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夸张,因为元载虽然是小人物,但是毕竟是个官员。大理寺的八品主簿,看起来品级或许很低。但是如果换个视角,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大理寺八品主簿相当于中央检察院差不多副处长了,这个官职怎么看也不低了。如果说首都副处长都买不起首都的房子,未免有些难以置信吧?

感兴趣之余,我查了相关史料,发现这竟然不是作者的杜撰,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不仅元载在八品的时候买不起房,在唐朝,有一个赫赫有名粉丝无数的大诗人长漂了多年,也没有买得起房,这个人就是白居易。

说到白居易,他的很多诗歌我们耳熟能详。从小学时候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到初中高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哪怕是不识字的文盲,也一定听说过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

在唐朝,白居易不仅仅是个诗人,古时候文人政客不分家。有名的文人大多数从政,白居易也不例外。

白居易

除了语文课本上学的江州司马之外,白居易陆续当过很多官。从一开始以校书郎出道,依次当过太子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忠州、杭州刺史、司门员外郎等职务。别的不说,唐朝刺史是一州府的长官,即使到了晚唐时期,刺史地位被削弱,也至少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的市长或者是市委书记。到了晚年,更是官居秘书监,官居三品,配金鱼袋,身穿紫袍。不说权倾朝野,至少也是一元重臣。

可即使如此,他还是没能买得起长安的房。更夸张的是,白居易不仅当官,而且是个官员,更是一个明星。众所周知,白居易是个大诗人,不仅是个大诗人,甚至可以说是仅次于李杜的诗坛巨星。他有名到什么程度呢?不仅上至皇帝、下至妇孺百姓是他的粉丝,他的诗作更是远销海外。高丽、日本等地广为流传。

他的诗作在国外有多受欢迎呢?

有这么一则故事,说的是日本平安时代某年的冬天。日本平安京大雪纷飞,鹅毛大雪洋洋洒洒。天皇的皇后藤原定子和女官们围着火炉取暖闲谈,藤原定子突然问其中一个女官清少纳言,?少纳言,香炉峰上的雪怎么样了??

这句话看似很平常,但其实很奇怪。香炉峰并不是日本的山,因为李白有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所以香炉峰就是庐山。

香炉峰

但是那时候有没有卫星信号,也没有互联网,庐山上的雪怎么样了,日本又怎么能知道呢?

但女官居然没有懵逼,而是听明白了皇后的话,站起来打开窗子,拨开了帘子。皇后会心一笑,众人也都纷纷明白过来。

这当中的机巧也是一句诗,这句诗就是白居易写的?香炉峰雪拨帘看?。

从皇后、清少纳言和众人的反应来看,他们对于白居易的诗作显然非常熟悉。要知道那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如果现在中国有这样一位作家,周边邻国对于他的作品耳熟能详,甚至能信手拈来,那他靠着稿费能赚多少钱?可能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吗?

这当中的原由并非白居易太穷,而是长安城的房子实在是太贵了。为什么那么贵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总的来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长安城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唐时长安城中一***一百零八坊,百万人口,光是各国使臣留学生就十万人。一方面说明了长安城繁盛,另一方面其实也说明了长安城扩容能力不够了。

毕竟古城都是以城墙为依仗,城墙框下来这么大,那么就这么大了,也没办法扩建。要知道,长安繁盛了近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里,有多少学子进京为官,有多少商人留在长安经商,有多少留学生仰慕中华文化不曾回国?长安城太好了,大唐太繁盛了,那么后果就是长安城的土地和房子实在是不够用了。那时候也没有政府调控房价,那么自然房价就涨上天了。

第二个原因老生常谈,就是土地兼并。也是自古以来,农耕王朝循环往复的症结所在。

说白了,富者越富,拥有的越来越多。还拿我们之前提到的元载举例,此人后来一路飞黄腾达,在唐朝中期官至宰相。他和白居易不同,白居易毕竟是风流文人,有身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元载不是,他是个财迷,只要能挣钱,才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开始他官级不高还好,后来做了宰相,又有皇帝赏识,那当然再无顾忌,肆无忌惮。

等后来皇帝是在看不下去,抄他家的时候,发现长安城中一百零八坊,其中有三坊姓了元。要知道长安城一***一百万平方公里,三坊面积怎么着也有一平方公里以上。要知道,这可是一百万平方米。阿里巴巴杭州的西溪园区占地面积不过才二十六万平方米,这还只是元载这么一个官员。唐朝一***接近三百年,出过多少显贵官员?

据说唐朝的皇帝也并不是不知道长安城房价太贵,非常不合理。但是那时候法案允许土地兼并,也无可奈何。

我们现在总在感叹北上广的房价太高,已经涨成了天文数字,到了普通老百姓一辈子工作也买不起的地步了。但翻翻史书,回望一下过去才发现,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类似的事情,历史上早有记载。

曾经和一个北京的朋友聊起过北京的房子,她告诉我说,当年他们家的房子是她的父母在北京的单位里上班分来的。等她上学的时候,她身边的外地搬来北京的同学的房子都是全款买来的。再到现在她工作,她身边的同事买了房的都背上了重重的房贷,来得晚的,直接就买不起了。

之前听的时候不觉有异,现在再回想起她的这番话,和史书一对照才发现,印证了很多。虽然时代在变,故事里的人在变,但很多事情的本质没变。

在我们仰望北上广居高不下的房价的时候,我们也许应该庆幸:我们的政府有在努力,我们的城市在不断地扩建和发展,房价远没有到白居易时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相比于那些在浩荡历史当中连名字都不曾留下的小人物而言,我们还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