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花妖有感诗词
听花妖有感诗词如下:
“柳迷归院,欲远花妖未得。”诗句出处:《华胥引》;是宋朝诗人张炎的作品。
花妖的典故出自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
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的志怪小说中。其中,《太平广记》中收录的《集异记》中有一个花妖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儒生遇到一个白衣美女,两人交欢结义,分手时儒生把一枚白玉指环送给少女,但心中疑其为妖。
后来儒生暗窥女子的踪迹,“暮将回,草中见百合苗一枝,白花绝伟。客因折之,根本如拱,瑰异不类常者。及归,乃启其重付,百垒既尽,白玉指环,宛在其内。乃惊叹悔恨,恍惚成病,一旬而毙”。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很多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典故,被不断改编和传承。
在古代中国的小说和诗歌中,花妖通常被描绘成美丽而迷人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是植物变化而成,或是动物变化而成,常常与人类发生情感纠葛。花妖的形象既有妖娆迷人的一面,也有柔情似水、温柔体贴的一面,她们的故事通常充满了浪漫和悲剧色彩。
典故的运用: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
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
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运用在男女相爱中贴切,运用到其他亲情,友情,交情上就会不当或牵强;比如“望帝”这个典故渲染的是一种悲哀的气扮,如果用于喜庆就不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