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美食写作文

1. 阳城美食作文400字

我的家乡在江苏昆山,一提到昆山,可能大家都知道那儿的阳城湖大闸蟹最有名了,那就请大家跟我来吧!

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阳城湖大闸蟹吧!它的身体是椭圆形的,有八条腿,腿上的爪子细细的、尖尖的,上面长着金黄色的细毛毛,还有一对会“咬”人的大钳子,走起路来与众不同,是“横”着走的;它的眼睛很小,像两颗黑色的米粒,轻轻一碰就会缩进去的;它的腹部是白色的,像一个大扇子,三角形的是公蟹,圆形的是母蟹;最有趣的是它的两片嘴唇,喝水时一张一合,还会吐出一串串珍珠一样的水泡呢!

接着,要把这横行霸道的大闸蟹变成我们的口中美食吧!为了不使大闸蟹的脚掉下来,所以我们要用绳子把大闸蟹的脚一个个都绑起来,刚刚还神气十足、张牙舞爪的大闸蟹,现在却像一个个被批评的小学生一样,缩手低头的了。接着再放进加了水的蒸锅里,通过透明的盖子,我们看见大闸蟹原来青色的壳渐渐地变红了,香味也从蒸锅里飘了出来。

最后,我们就可享用这美味大餐了。剥下大闸蟹肚子上的小壳,再剥掉后背上的硬壳,露出了鲜嫩的蟹黄,咬一口,含在嘴里,肥肥的、油油的,会把你的嘴唇“粘”住的。蟹肉吃在嘴里不仅鲜,还有点甜甜的,若蘸点儿加了姜末的醋,那就别提有多美味啦!

2. 帮忙写一篇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关于阳城小吃的作文.谢谢.不少于500字

提起“杂割”,在我县阳城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尤其是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一个街头、或一个巷尾,一个小摊,围着一团人,除了坐在简单的桌凳上的人外,还有旁边或蹲或站的人,嘴边放着二号碗,一个个香喷喷的样子如饕餮之徒,真可谓阳城一景。

但考证“杂割”一词由来,却不知出自何处。单就从字意来理解,杂字容易读懂的,因为这种吃食,是混合了荤素的原料在里边,有猪羊牛的下水、血块处理做成的成品,还有白萝卜、冬瓜、豆角等蔬菜在里边,而且汤汤水水,极易下口,杂字大概如此而来吧。

但这“割”字,却不知是哪个字,本来有人写食字旁外加一个各字的,但我查来查去,字典上又没有,见有人用“割”代替,今天我也只能用它来冒充了。不过,我觉得这个字代替有一定道理的,那些肉类的东西,不是用利刀一片片割下来做成的吗? “杂割”在阳城,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羊“杂割”,一类是牛“杂割”,好像前者更正宗一些,用的是羊肚、羊血和羊汤做成。

尤其在冬天的早晨,吃一碗是又香又辣,填饱了肚子,又暖和了身子,那真叫痛快。正因为这样,以前吃“杂割”,大都在冬季,但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人吃了,而且,以前大都在早上吃,现在中午也有人吃了,在凤桥市场里边, 就有一家专开“杂割”店的,吃的人也挺多。

而牛“杂割”呢,放的是已炖好的牛肉细条,用的血块大部分是猪血。在夏季,因为羊“杂割”易上火,而第二类“杂割”就可以在冬季以外的时间食用了。

不过,第一类的羊“杂割”成本可能要高一些,不过,精明的商家有的看重的是长远的利益,宁可以优质的服务来取得众多市民的青睐。在阳城,因从事“杂割”生意的人不少,而且一年收入也不菲,一碗两元的价格,但一天却卖到了近百碗,利润对半,一天收入近百元,一年下来,上了三万元。

这就叫本小利大。 谈到“杂割”的味道,可能是符合了阳城人的口味,除了主要原料外,调味品少不了大蒜、油辣椒和香菜,当然食盐、味精、酱油、醋就都少不了啦。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吃“杂割”的人越来越多,看看学校附近的“杂割”小铺,大都是学生在吃。但吃性不同,有的要辣椒、有的要萝卜、有的要粉条,总之,有的需要多放,有的需要少放,有的需要不放,店铺老板会根据个人的好恶问到每一个人。

看着这么多的学生在吃,我想,从阳城走出去的大学生,大都是与“杂割”有很深缘分的。当然,我们回想父辈们在求学日子的吃不饱的年代,“杂割”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奢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并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成长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哈哈!!。

3. 山西美食作文600字

山西美食之石头饼

“石头饼”是流行在汾阳一种别具风味的食品。它不仅具有油酥咸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耐贮等特点,而且因为其制作手法独特而深受人们喜爱。因为是把饼胚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面格制的,故而得名。 石子饼具有明显的古代石烹遗风。黄河人类用火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石烹法的出现,应该说与人类谷、麦等粒食食物的食用有一定的关系。植谷为食,始于神农时期。神农氏是黄河先民中的一位圣人,即传说中的炎帝,是黄河民族的祖先之一,他首创农业生产,教人食谷。《白虎通》云;“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吕,教民劳作。”然谷物粒食,不宜于火上直接烧烤,先民就发明了“石上燔谷”之法。《古史考》云:“神农叫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关于“石上燔谷”,其它典籍中也多有所载《礼记·礼运》有“其燔黍捭肠人。污尊而杯饮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之。”、“臂析肠肉加工于烧石之上而熟之也。” 这种方法是将石块烧热,谷物直接放在石上而制熟。这主要是利用石块传热慢,散热也慢,布热比较均匀的特点,以达到控制火候的目的。这种方法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唐朝时有“石鏊饼”之制,明清谓之“天然饼”。而这种古老的烹调法,至今仍在汾阳广泛流行。 汾阳石子饼有白面和豆面两种,后一种一般供自家食用。由于人们的食性不同,所以白面饼又分为包馅石子饼、糖石子饼与一般石子饼。主要原料为白面、麻油、酵母(比例为白面1公斤、麻油0.2公斤、酵母0.1公斤)、碱面,如制豆面石子饼最好放些炒熟的麻子、花椒水、食盐。制包馅的,则是红糖馅。 一般石子饼:1.在制作的前一天就先调好酵母;2.泼油碱:将麻油倒入瓷盆内,按比例(0.2公斤麻油、加入两酒盅碱汁)将碱汁加入其中,搅拌匀,随即倒入开水,再搅拌。3.将油碱水晾冷后才可倒入面粉(倘油碱水不够使用,可用凉开水代之)。用手搅匀呈棉絮状时,把面和好,软硬程度类似于干饼。面和好后,放的十分钟,再制作。 制作前,先将石子淘洗干净,倒入砂鏊,擦点油,(以防石子粘在面饼上)然后反复搅拌,使石子升温均匀。制作时,先揪一块面团,反复揉之,使之看似光滑即可。然后,把揉好的面团檊成圆状薄饼。将烘热的石子向鏊子的四周摊开,中央留下薄薄的一层,将圆状饼胚置于其上,再将四周的石子覆盖于上。一般每公斤面可制作15个左右。 包馅石子饼:1.事先将红糖馅拌好,内放点芝麻,与炒熟的白面和熟麻油拌均匀。2.制作与包月饼法雷同,但馅仅是月饼馅的一半,其余与前一种制法相同,但需防流出糖汁。 和糖石子饼:1.和面前将白糖用开水溶化;2.油碱水应酌情减少;3.和面时要先用油碱水,再加白糖溶汁;4.其它制作与前同。 豆面石子饼:1.事前将麻子炒黄,要注意防止炒焦;2.将食盐用开水溶为液体,再注入花椒水;3.和面时,先注入油碱水,再加盐汁水,拌匀后,反复揉搓;4.制作与烧烤法同前。 这种烙制食品的方法虽然古老,然而由于焙烙传热均匀,既不易焦糊又能熟透,吃起来咸酥成香,非常可口。现在,石子饼的身价倍长,已成为人们访亲问友小孩过生日的礼品。

4. 我最爱吃的晋城美食作文

从家里出来,走上宽阔笔直的泽洲路,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路两旁矗立着一座座高楼,路边高大茂盛的梧桐在炎炎的夏日为行人带来荫凉。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各色的霓虹灯将大路汇成了一条发光的银河。

由西向东一路走区,庄严的市政大楼前有一动不动的卫兵站岗,栩栩如生的街心塑像引人注目,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体育场里人们在生龙活虎的做运动,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再往前走,就是美丽的公园了,每天清晨都有许多老人在这里晨练,遛鸟,呼吸早晨清新的空气。晚饭后人们和家人到湖边散步,孩子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美好的环境给了人们美好的心情。但我听爸爸讲,就在十几年前,这里还只是郊区,一片荒芜,在这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和发展,这一切都来源于晋城人民无穷的智慧和不懈的奋斗。

新城区如此,老城区也旧貌换新颜。人民广场经过翻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变化最大的是黄花街一带,几年前那里还是布满了肮脏杂乱的小巷子,如今再也看不到一丝一毫岁月留下的痕迹。从前破旧的平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明亮的居民楼,街道也变的宽阔明亮了许多。

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商店里的各种商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人们饭桌上四季的蔬菜都可以随时吃到,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理发店,照相馆,洗衣店,超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游泳观、电影院为人们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所。此外,晋城市还开发了许多旅游区,例如珏山,皇城相府等地方,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节假日里,一家老小一同出游,观赏秀丽的山河,游览名胜古迹,还可以爬山,划船,真是其乐融融。

即使在今天,我们的晋城也在不断的建设之中,更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更多的树木,草地点缀着我们的家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欢畅。晋城的明天还会更加的美好。我们每个人就如同晋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这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美好的未来,也就是晋城辉煌的明天。

5. 写一篇关于山西风味小吃的作文

作为一个地道的山西人,今天我就给您介绍介绍我们山西的名吃——刀削面。

说起山西刀削面,相信听说过的朋友很多,吃过的也不少,可是知道这刀削面来历的人可能就不太多了。相传,当年元朝建立后,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统治者规定十户人家用一把菜刀,做饭时轮流使用。

追踪溯源太原电视台记者 药童: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插画面)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回家路上,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

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削面吃吧!老婆婆有点生气就埋怨老头说,你这是瞎侃!用我们山西的方言讲,侃就是胡吹的意思。

结果这个侃提醒了老汉,他拿起铁片跑到外面石头上磨了几下,然后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大家一尝,味道还不错,于是这种砍面的方法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经过多次改革之后就变成现在的山西刀削面。

“刀削面”的面!面点师:选面要精 需要中精粉 水和面的比例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 水温是四季水 冬暖夏凉 春秋温 活的时候先把面打成穗子 然后再揉在一起 注意水不能加多了 而且还不能一次性加 活完以后讲究盆光 面光 手光 然后拿湿毛巾盖好 饧半个小时继续揉 为什么要用湿毛巾盖呢 为了不让它风干 而且也饧得快 它在饧的过程中要吸收水分 完了再揉 揉到面切开以后 中间没有气眼就可以了 这样削出的面 光滑 吃起来精到 而且煮的时候不容易断条)记者现场: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面活好了,要做地道的刀削面,刀的选择是个关键。

刀削面的刀不同于平常切莱的刀,而是特制的弧形削刀。“刀削面”的刀面点师 (插画面)这个刀是刀砍面的刀 是最原始的 这个是家用刀 弯刀 这个是最常用的 这个是钩刀 这个削出来的面比较长而且还细 现在发展成双钩刀 一刀出两根面 这个刀上粘面团是为什么? 粘面团是控制面的方向 如果没有面团 削得时候面就掉到后面了 有这个面团在这挡着 削出的面条顺着面团直接就飞到锅里了 这个是最常用的刀 削的时候一刀赶一刀 一棱赶一棱 削出来的面是呈柳叶 三棱形的 它有两个面 但是三个刀口 有句成语两面三刀就是由它而来的 这个是什么刀 削得时候还要用木板 是钩刀 也称板面 因为这个刀削出来的面要长 所以托在板上才能体现出它的优势 这个是一刀出两根面的双钩刀 比钩刀快 看上去更神秘 削一刀出两根面如果说吃刀削面是饱了口福,那么观看刀削面无疑就是饱了眼福。

削出的刀削面,一片连一片,好像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道道弧形白线,面片落进汤锅,汤滚面翻,又好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有一首诗这样描写:“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一百多刀,每个面片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记者现场: 当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端上来的时候,决定着这碗面是否好吃最关键就是卤料了。

卤料又叫 “调和”或“浇头”,上到鸡鸭鱼肉,下到油盐酱醋都可以入料,所以又有“一样面百样吃”的说法。 哪怕您每天吃一样卤,都能保证您三个月不重样-------。

6. 写美食的作文 450字

“啊,香……”来到此地的游客不时传来几声赞叹,一年一度的美食节拉开了序幕,而此地就是――美食街。

傍晚十分,我们就来到美食街,彩旗飘飘,香味袅袅,人山人海,笑语声声。美食一样一样摆在桌上,令人馋涎欲滴。

北京烤鸭、日本料理、羊肉串、深泸鱼丸、冰糖葫芦……总之,数也数不尽。妈妈死死把我牵着,害怕我走失,那是当然,因为人群拥挤,我好不容易才拥到前面。

咦?那么怎么那么多人呢?我一去才知道,是在卖羊肉串,妈妈牵着哦,又是挤进去,滩主们一边考着羊肉串,一边载歌载舞。看看一把热气腾腾的羊肉川被烤好,看看别人一把一把地买走羊肉川,我口水流下三千尺,不注地求妈妈给买一把,这天老妈终于大发慈悲,给我买了一串,品尝着人间美味,鲜得我的舌头都快掉下来了!我和妈妈来到武汉臭豆腐滩旁,上面写这“天下第一臭”五个不字,不错,我闻到了一股刺鼻的臭味。

妈妈说:“要不咱俩,去尝尝这个,据说臭豆腐中富含植物性乳酸菌,具有很好的调节肠道及键胃功效呢!”我一听才知道,臭豆腐也有营养,便答应下来。我一尝,味道还真是香,顾不上擦那油腻腻的小嘴,只是津津有味地吃着。

到了至今还回味无穷。人渐渐减少,我们的行动也方便多了。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走到一个名叫“印度飞饼”地小滩旁边,摊主可称是“武林高手”有一身好武功,摊主吧面粉放在铁板上,飞快地柔起来,然后熟练而轻松地甩起来,看的我们眼花缭乱,大饼就上下左右折叠起来,用火考了一会儿,吃进嘴里就香甜可口……我带着满载而归地喜悦离开了美食街。

7. 写美食的作文500字

得好“民以食为天”,我对这句话非常赞成。我可以封自己为“小小美食家”,因为我对菜颇有一番研究。光菜名,我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上百种。北京的烤鸭、内蒙古的小肥羊、西安的羊肉泡馍、山西的刀削面……在这么多香甜可口的美食中,最让我喜爱的,便是山城重庆的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不仅吃起来麻辣鲜香而且颜色五彩缤纷。嫩白的豆腐丁排着整齐的“队”站在盘中,穿上了用鲜红的辣酱做成的“衣服”,看上去火红火红的一片,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外酥里嫩的肉沫,绿色的葱花散落在盘中,就如同一片片绿叶,沾着辣酱的豆腐丁成了一朵朵盛开的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不时,从盘中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真令人垂涎三尺!

看上去,麻婆豆腐的做法是十分复杂的,其实非常简单:把豆腐切成一个正正方方的小块,让它们一个个“跳”入热气腾腾的水中热热“身”,再把它们捞出来,一会在用。接着,把肉切成极小的块,用植物油把肉块抄酥。然后,向锅里倒入适当的油,打开开关,向油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和姜片,等油在七、八十度时放入豆腐丁,再加上适量的淀粉,翻抄几下,再加入适当的盐、黄豆酱、豆瓣酱,点上一点 白酒,最后用小火慢慢烧两分钟,在快起锅时加入少许的味精,这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吃麻婆豆腐也是很有讲究的。吃时,先夹上一块豆腐,多沾一些盘中的辣酱,把它轻轻地放入嘴中慢慢地咀嚼,吃上去,麻麻的,辣辣的,这种味道一下充满了嘴的任何角落。我吃的时候,喜欢先把豆腐上的辣酱舔一舔,顿时,辣酱的麻和辣味一下“扑”入嘴里,再吃豆腐,嫩嫩的豆腐从嘴里一过,顺滑爽口,这样的吃法,吃到了麻婆豆腐别具一格的风味。如果你幸运的话,还能够吃到一点点的肉沫,外酥里嫩,更一步增添了麻婆豆腐的风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怎么样,听到了我的介绍,对麻婆豆腐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它算不算是一道美味佳肴呢?唉哟,不跟你聊了,一盘麻婆豆腐出锅了,我这个“小小美食家”要去品尝品尝了,再见

8. 写美食的作文500字

油炸臭豆腐

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时候,一放学就往街上跑,当然,这是在口袋里有几个钱的时候。穿过小巷,翻过小桥,就可闻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经营油炸臭豆腐的是个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总是挑一副担子,担子其实是木头做的箱子,前面一个箱子放着臭豆腐、酱油、辣椒酱和一叠小盘子,还有一个罐头瓶,里面插着几双筷子。后面一个箱子安放着一只小煤炉和一口锅。

老人总是站在街的拐角,专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从没有听过他的吆喝声,但总有许多食客寻着香味而来,在他的小担子前站成一圈。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别的臭豆腐没有什么两样,但一入锅再一出锅,就变得金灿灿、香喷喷,涂上一层酱油或辣椒酱(他的辣椒酱是自制的,红艳艳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黄黄红红,煞是好看。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为非常烫),外黄内白,外酥内嫩,香辣 *** ,此时已不是在吃而是舌头打着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总是只炸几块,炸好几块卖几块,所以等的人都是一个吃,其他的人***同行注目礼。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这担子前就都变成“辣妹子”了,辣椒酱涂了厚厚的一层还要涂,女人此时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红,涕泪交加,热汗直冒。老人只是不住地说:辣得结棍,勿要吃得格许多。说归说,他也不去阻挡。所以,老人的辣椒酱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时,我父亲每月给我五毛钱,至少有一半的钱是贡献给臭豆腐了。一块臭豆腐一分钱,吃完一块,这一天才能安静下来。有时候没有计划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会长出钩子来。不过,那样的时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担子前,老人总会洞察一切,好象发现了我的口袋里没有半分钱,就会笑眯眯地炸一块最脆最嫩的送给我吃。不好意思白吃,等下个月父亲寄钱来的时候,我马上就去还给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块臭豆腐给我。

离开那个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油炸臭豆腐(虽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过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总是差了一点)。它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9. 写山西小吃的作文~急

高梁面鱼鱼,本是忻州地区乡间百姓粗粮细做的一种日常食品。近年来一些宾馆、饭店,捕拾民风,将其发展成了招待内外游客的风味食品。 高梁面鱼鱼是普通高梁经过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开水和好,人工搓成的。看忻州的农家妇女们搓鱼鱼,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其做法是在面案两头各摆五块大似蒜瓣的面疙瘩,然后用两手掌按压和搓动,由远及近,逐渐靠拢,观之手下10条鱼鱼儿由短变长,汇成一片。搓成的鱼鱼儿一般有高粱米粗细,盘起来放在一起长短一致,粗细均匀。高粱面鱼鱼蒸熟后,配以羊肉或西红柿汤调和,清爽利口,别具风味。

10. 关于写美食的作文

麦熟将至,外出路过南方一个小镇,有幸在饭店吃到了从小烙印在脑际的美食——碾碾转儿。吃着这久违了的美食,当年的那种对其情深意切的欲望不禁又重现于心头。 那是我童年时代,正直国家困难时期,农村百姓过着食不饱腹的生活。人们想尽办法,把能入口的东西都吃净了,就连门前的老榆树也不能幸免于难,人们把树皮剥光,充当了口中食粮。尽管如此,仍难解饥饿之急。 母亲不忍心我们挨饿,早早地许下愿:给我们做碾碾转儿。我们无不从心底里高兴。等啊盼啊!终于有一天,母亲说地里的麦子可以吃了,让我们跟着她去地里拔麦子。地里的麦子还不十分熟,而这也正是做碾碾转儿最好的时机。由母亲指点,专门挑选那些能用的麦子。做碾碾转儿用的麦子特别严格,嫩了不行,因为麦子的浆水还没凝固;老了也不行,因为麦粒熟透了就太干了。必须选那些既成熟而又没干透了的、麦粒绿而饱满且已经有了一定硬度的麦子。母亲舍不得多拔,因为那将是我们一家的口粮。等我们带着两捆麦子回家后,已累得直不起腰来了。其实活是轻微的,只是人已饿得没了力气。为了能吃到这美食,我们不得不坚持着和母亲一起做下去。

我们先是把麦穗一个个掐下,然后放入锅里闷熟,再把闷后的麦穗撮成粒。不等所有的工序结束,我就耐不住饥饿,将一把麦粒放入口中了,经母亲再三劝说,才没再多吃。等麦穗都撮成粒,母亲把麦粒端到自家的石磨旁(当时农村差不多家家有石磨)。将石磨的上扇掀起,把一玫铜钱垫在磨脐上,再将石磨放好。将收拾干净的麦粒倒在磨盘上,在磨眼上插一根秫桔杆儿,我们几个和母亲一道推的推,拉的拉,围着磨道转了起来。因为两扇磨盘中间有铜钱垫着,磨扇间有着一定的空隙,所以推起来比磨面省些力气,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费尽了全身之力。磨盘上的麦粒不断下落,磨盘周围不断地落下了一个个的小面卷儿,不是太长,如同一根根断了的火柴棒。

我们个个脸上淌着汗,心情却是很好的,因为马上就有饱饭可吃了,而且是上好的美食。我们的汗珠不断增多,磨盘四周的小面卷儿也横七竖八地堆了起来,等磨盘上的麦粒全不见了,我们才气喘嘘嘘地停了下来。

母亲用扫帚轻轻地扫净磨盘四周的小面卷儿,又掀起石磨的上扇,仔仔细细地将两扇磨盘打扫干净,我们这才随母亲来到上房。等急了的我,也顾不得看清母亲准备了什么辅料儿(可能有些大蒜汁什么的吧,那年头儿没有上好的讲究的),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种感觉真的胜过吃法国大餐!

时间过得好快,这难忘的童年转眼已成往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各种传统名吃和国外的名家食品也摆上了老百姓的餐桌。人们可以在工作之余,心情舒畅地品尝着人间美味,可是对我而言,最最难忘的还是吃着和母亲一块儿做出的碾碾转儿,这种心情恐怕是当今世人所不曾有过的。

愿所有的人们永远不再有我的那种感觉,愿所有的人都能以恬静的心态去品尝这人间的美食——碾碾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