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认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把这个实在称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实在界乃是有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可分为本质论,价值论创作论三方面:
一.其文艺本质论是以可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式”为基础的。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卷十中提到:“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模仿者,无论是模仿德行,或是模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柏拉图认为,“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以床为例,床有三种:一是神创造的“本然的床”,即床的理式,“床的真实体”;二是工匠按照床的理式制造的“个别的床”,“不是真实体,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三是画家模仿床的外形画出的“床的影像”,“和真实体隔着三层”。总之,文艺的本质是模仿,而模仿“都只是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所以“模仿只是一种玩意,并不是什么正经事”。
二.其文艺价值论是以极端功利主义的伦理观为特征的。柏拉图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要求文艺“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都有效果”,即有意义建设“正义”的城邦和培育“正义”的人格。他以此为标准,批评古希腊文艺一是亵渎神灵,丑化英雄,“最严重的毛病是说谎”;二是摧残理性,滋养情欲,“对于听众的心灵是一种毒素”。因此,他要把诗驱逐除理想国,除非它“真正能给人教育,使人得益”。
三.其文艺创作论是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灵感说”。柏拉图认为,文艺创作不是凭技巧,而是靠灵感。他在《伊安篇》中提到:“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附着。”所谓“灵感”,就是诗神附后的神力驱遣。创作过程就是诗神凭附于诗人的心灵,富裕他以创作的灵感,诗人的心灵受到感发,便“失去自主,陷入迷狂”,于“无知无觉”中“代神说话”。其“灵感说”描述了创作过程中的非理性状态,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