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诗 | 和郭使君题枸杞井

继续分享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

关于这首诗,拉拉藤才思学浅,甚觉写的一般,没有“诗魔”的味道。不过,这首诗的背后,却有很多关于楚州(老淮安)的故事。

诗名中提到的“郭使君”,即时任楚州刺史(亦称太守)的郭行余。在宰相李训策划的“甘露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事败后被诛杀。

郭行余者,亦登进士第。太和初,累官至楚州刺史。五年,移刺汝州,兼御史中丞。九月,入为大理卿。李训在东都时,与行余亲善,行余数相饷遗,至是用为九列,十一月,训欲窃发,令其募兵,乃授邠宁节度使。训败,族诛。

“枸杞井”,在唐时楚州的开元寺北院。开元寺是唐开元年间所建,在今淮安区城内西南万柳池中。万柳池也为唐代名胜,吴承恩散曲《南吕一枝花》中,首句即为“唐时万柳池”。

话说,宝历二年(826年),白居易与刘禹锡一同应诏回洛阳,途经淮安,刺史郭行余盛情挽留,游览淮安名胜。

两位大诗人的到来,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周边的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希望亲眼目睹两位大诗人的风采。为此,郭刺史亲自策划安排了一次盛大的文坛峰会。

峰会的地点选在了开元寺。开元寺以北院的枸杞井而闻名。枸杞井四周的枸杞树郁葱茂密,特别是到了枸杞成熟得时节,枝头上的小红果远远看去一片红,煞是好看。当地人还传说,寺院里的僧人每天饮用枸杞井里井水,延年益寿,到了 80 岁还头发乌黑、牙齿坚固。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刘禹锡作了《楚州开元寺枸杞井》。诗前有小序:“楚州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因以继和。”诗云:

刘禹锡诗序中有“群贤赋诗,因以继和”,大约是郭使君先作一诗(今不存),刘禹锡、白居易二人随之和诗,才有了这首《和郭使君题枸杞井》。从此,楚州的枸杞井和枸杞井诗广为世人传颂。

另据《山阳县志》记载:“井上有枸杞一株,相传千余年物,根深入井,其水甘冽,饮之能令人寿,因呼为甘泉。”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诗人诗中所写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