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是什么?

雷同点:都是作者心坎情绪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响出作者广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刻画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魄力。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究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观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残暴,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

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森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傍晚时分的安静,/和那重复无常的豪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2],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3]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4]?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