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脑瘫诗人”余秀华,变成专家口中“大毒草”,她做错了什么?
一九七六年,湖北钟祥市横店村,余秀华的母亲因为在怀孕之后,多次酗酒,加之生产余秀华时难产,导致余秀华脑部严重缺氧,刚生下来的余秀华,就成了一个轻度脑瘫儿。余秀华的家庭,在横店村属于贫困家庭,治疗脑瘫病人的医药费,就无需提起了,连在医院病床躺上几天的钱也拿不出来。余秀华的母亲余之兰当时撂下一句话:“这是她的命,我们救她,自己就得饿死,回家。”就这样,连危险期都没有过去的余秀华,就被父母带回了家。
余秀华的父母都是农民,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母亲厉害,父亲懦弱”,余秀华后来回忆说,“母亲不把我当人,父亲也不敢多说一句,因为母亲也没把他当人。”诚然,这些事后的意识和醒悟,都是余秀华成熟以后的通透和思考,然而在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却几乎没有得到过任何母爱和父爱,“我的父亲或许是爱我的吧,但是他从来不敢表现出来,因为他的懦弱,他凡事第一个只会保全自己。”
一九八一年,5岁的余秀华,脑瘫情况不但没有丝毫减轻,还增加了另一重负担,自闭症倾向。余秀华后来回忆说:“我记得自己那时候成天只知道面对着墙,我不敢见任何人,尤其是我的母亲,只有一个人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里待着,我才感觉到安全。”余秀华的这种症状,是自闭症儿童的早期症状。脑瘫和自闭症的发病,有着高度正相关。
大约在余秀华十岁左右,她的自闭症没有继续加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那时候我可以自己读一些书,也可以写字,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西游记,姑姑背着我母亲偷偷给我的,我把书藏在床底下。这本书对我的一生有着革命一样的影响,从此我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事情,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这本书,然而最后还是被我母亲烧掉了。她见不得我,她觉得我是她的诅咒,拖累了她的生活和一切,所以她一直都很恨我,到今天都没有原谅我。”
不得不说,像余秀华这种经历,出生就是脑瘫儿,伴随自闭症,生命中最重要的母亲对自己恨之入骨,无能而懦弱的父亲到底爱不爱自己,也不能确定,在这种环境下,她没有被逼疯,本身就是个奇迹。然而,余秀华终究是找到了生命中的救命稻草:读书和知识。并将她后来的全部希望和热情,都倾洒在了书本和知识上面。
“我的第一部诗集,是在2015年发表的(《月亮落在左手上》),但其实我从13岁就开始写诗了。我的诗歌之路,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海子自杀那一年,他响彻大江南北,之前我不知道他,后来知道了,就看了他的作品。他几乎都是现代诗,我当时被深深打动了,无法抑制地随便拿起一支笔,就开始写,就这样写到今天。”至今,余秀华已经出版了五部诗集,发表超过了两千多篇诗歌,还荣获了湖北省文学奖。可以说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了。
但是余秀华的诗歌有一个特点,就是充满了叛逆精神,许多诗歌文体和内容,都不按套路出牌。在当选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之前,她这种特立独行的风格,始终无法获得“正统的”业内人士和专家们的认可,当时一些专家非常厌恶她的作品,说她是钟祥市文化界的“乱象和大毒草”。然而对于这样的批评,余秀华的心中想必是泛不起任何一丝波澜的。在经历了一个“非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后,她没有被打败,还有什么能够打败她呢?
对于她的诗歌特点,余秀华曾经自己发表过看法:“我的诗歌叛逆,和我的成长经历与性格是分不开的。我的母爱是彻底缺失的,父爱基本上也是如此,因此在我几十年的生活中,渐渐形成了一种不屈服,不服输,叛逆的性格,这种性格有优势,也有不足,但是我身上的叛逆很极端,我做很多事情,都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我的这种性格中,也内化了很多对我家人的不满。我曾经试图改变,但太难了,最后我放弃了,决定把这些东西释放出来。”
由于余秀华内心充满了过多的不满,许多情感在现实中始终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她的思想世界反而非常活泼,“许多东西,我都在自己的脑海中实现了,因为现实中我满足不了。”正是由于这种缘由,余秀华的作品数量多,质量高,所以最终钟祥市的专家们不得不为她让路,她现在是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