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寻芳诗歌仿写
三月暖阳洒下人间时,再忙碌的人们也总是不舍得错过一个踏春的机会的。“踏春”有一个听起来非常美好的雅称——“寻芳”,这是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那首咏春名作《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明媚和暖的春光,逗引诗人来到泗水河畔,寻觅被寒光藏了一整个冬天的春的踪迹。没有让他失望的是,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烂漫春景,焕然一新,给诗人带来乍见的欣喜感。不禁感叹,春天的面容真是容易辨别啊!百花怒放,万紫千红,万物恢复生气,都仰赖这明媚的春光点染。
我有幸也是这万物中的一粒,能被这春光点染沐浴。这是纷繁复杂人世里,能清晰感受到的公平。人们常说,春天是希望,我想,她能给予人希望的想象,或许正有一点“春光点染万物”所体现的众生平等。
回到诗本身,看似写景的《春日》,其实暗藏哲理玄机。这要首联中的“泗水滨”说起。回溯历史长河,在宋南渡时期,泗水之滨早已被金人侵占。这种情况下,朱熹怎么可能北上泗水,于河畔赏春吟咏?其实,“泗水”在这里暗指“孔门”。春秋时期,孔子曾在洙、泗之间授业讲学,由此可见,诗人所“寻”之“芳”就不再只是泗水之滨的春景,而是潜藏于“泗水”之下的圣贤之道。儒道的丰富多彩正如百花盛放的万紫千红,它似和暖清新的春风,拂过被战乱消耗的大地与人心,催发生机与希望。
鉴古照今,在这个物欲横流、娱乐至死、灾难频发的当下,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春天。我们需要融和骀荡的春光重新点燃生活的热情,需要让“心”走出消费主义、舆论风暴、低俗娱乐、年龄焦虑、信息焦虑、身份障碍、情感畸化、关系焦虑等的桎梏,拥抱更真实的、持久的、宁静的喜悦。当然,这不是简单的事,需要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去反复验证,需要反复验证之后的坚持。
从个人的经验出发,要明确自己的真实质地,不过分依赖群体或他人的融合一致,尽量做对“心”有用的事。首先是有质量的阅读,读古老的、被时间考验过的经典,读不哗众取宠、不惧煽动性质的好书,读古诗词、现代诗歌。尽管这对一些人来说是很枯燥的事,但我依然期待和更多的人一同尝试。其次是说有质量的话,尽量少说话,多做事,不说不真诚的话,不说无用的话,多倾听别人说话,从别人的倾吐观照自己的内心。再者是长时间专注地观察一些美好的事物,前提是训练自己把耳目从各种娱乐视频、图文、声音中抽离出来,去看一朵樱花从静止到被风吹动、从枝头怒放到零落成泥;看一棵树默然站立、随风摇曳、雨中欢畅;看暖日流光下,一座石碑上的文字,听古人的遗憾与骄傲;看街头车流人流、看夜空皓月明朗、看清晨灯影稀疏……我相信,诸如此类能做的事还有很多,重要的是及时去做,不问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