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晚唐诗的整体特点?
唐诗有什么特点?
唐诗宋词的最大区别是形式,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最大区别也是形式。
唐诗是文人诗,是民间诗歌的衍变,可歌性已不大;而宋词是在唐代文人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可歌的新型诗歌变体。唐诗的内容更广阔,宋词的内容相对狭窄。
一句话: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景阔,词之言长。
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
唐诗的分期
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
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
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
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 李白和杜甫。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的诗人。
、面向外部世界。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表现新的体验。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寒士阶层大量地走向诗坛。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晚唐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很浓。叶燮《原诗·外篇》: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盛唐之诗,春花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余恕诚《唐诗风貌》把晚唐诗歌分为两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风貌特点:收敛境界缩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着意写诗用心思。二是绮艳诗人,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代表。风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
李商隐与杜牧
其中晚唐诗歌中尤以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最为出色
唐代到了晚唐时期,诗坛也如国运一般,日渐式微。但其中有两位诗人却异军突起,他们就是李商隐和杜牧。他们的诗以独有的风格,为绮丽伤感的晚唐诗坛增添了生气,也为晚唐诗歌创新上难以为继的局面开辟了新的领域,使唐朝的诗歌形成了初、盛、中、晚四个互相辉映的阶段。
杜牧和李商隐都很推崇李白、杜甫,他们继承了李白、杜甫关注国家命运,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在艺术上,二人非常重视学习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诗律,然后通过各自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风格。由于这些关系,加之两人恰好一姓李一姓杜,所以世人把他们称之为“小李杜”。
“小李杜”遭遇相近,他们均胸怀大志,以重振国威为己任;但由于险恶的政治环境使他们受到压抑,无法脱颖而出,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所不同的是,李商隐在理想破灭之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苦恼之中,万丈雄心归于幻灭,表现在诗作中,便形成了一种往复低回、一唱三叹,且词工意深、深情缅邈的艺术风格。
至于杜牧在报国无门的状况下,虽也不免流露出伤忧,但执着于理想,并希望以用“知兵”来救国;因他对兵法的爱好和钻研,使他集诗人兼军事家于一身;同时,也影响到他的气质和个性,体现在诗中,遂形成了清新俊逸的独特风格。
清人刘熙载曾道:“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说的就是杜牧、李商隐各自的诗风。杜牧的诗歌思想敏锐、情怀旷达,长篇古诗、七绝、七律都是如此,概括起来就是上述所说的:清新俊逸;咏史诗显得锋芒毕露,锐气逼人,他的《泊秦淮》,曾被沈德潜许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而他写景的作品,虽不象李商隐那般绚丽,但气韵清拔、格调高峻。如名篇《山行》,于浓郁之中见清新之美,读完使人胸襟顿开,产生一种爽朗之感。
李商隐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成就的诗人,他那感愤深沉的政治诗、寓意警醒的咏史诗,还有细腻委婉的咏物、抒情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才华横溢的艺术风貌。他的咏史诗,还有抒情、咏物诗,富于暗示色彩,意境含蓄,工与比兴,用典贴切。此外,还有他那在独树一帜的无题诗。
其实无题诗的写作并不始于李商隐,中唐的诗人卢纶、李德裕均各有一两首传世。但都没有像李商隐那样大规模的写作无题诗。
这类无题诗多以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文辞精美,声陨谐和;也有一部分另有寄托,寓意较为明显。而因为是无题,所以还有的作品则很难看出有是否无寄托。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题诗对比兴手法也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宋代西昆体就以学习李商隐为宗旨;不过,李商隐有时刻意追求表现深微,从而使他的部分诗歌不免晦涩,当然,就李商隐所取得的成就而言,这只是白玉微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