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父母之爱,注定别离
最近热播电视剧《小别离》围绕着孩子升学、出国留学、青春期叛逆等话题为主,以朵朵、小宇、琴琴三个初三的学生为主线,展示了一幅关于孩子的青春期交响曲。国民媳妇海清,智多星“黄小厨”接地气的表演,让整个片子极具生活气息又真实还原了诸多以孩子为主的家庭的真实情况,剧中朵朵的爷爷引用的纪伯伦的诗句,看似是一家人的闲话家常,其实在本剧中起到的是点题的作用。
刚开始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有点搞不明白,为什么叫这么一个名字,后来看到几个家长张罗孩子出国的事情,我还故作聪明地说,结局肯定是朵朵和琴琴一起参加中考,考个好成绩,然后就不出国了,要是一定要出国的话,那岂不是成了对我们教育体制的抨击,鼓励出国,这样的导向,广电总局能让他发行和上映?
But,我错了,明显没get到片子的核心和主旨,朵朵爷爷讲过这话之后,瞬间就明白了,朵朵一定会出国,虽然妈妈童文洁不止一次地说过,朵朵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跟她有血缘的亲人,她如何舍不得朵朵,她如何意志坚定不让朵朵出国,朵朵都一定要走,这样的桥段设计不是为了扣准电视剧的名字或者主旨,而是因为这恰恰就是现实生活中父母对于子女之爱的宿命:
无论父母如何爱一个孩子,最终,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她终究要离开,就如同纪伯伦那句诗,父母是弓,孩子则是这弓上射出去的箭。
我们都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道理,但是这个比喻放在自己和孩子身上时,却恰恰犯了糊涂。比如朵朵妈妈文洁,在朵朵出国之后,过上了以泪洗面的日子,一度失去了自我,每天哭一场成了他的必备项目。
? 其实,回顾一下我们成长的历程,伴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正在跟父母一点点离别。
呱呱坠地时的我们,吃喝拉撒睡,所有一切,都要依靠父母的亲力亲为,1岁左右,伴随着独立行走,我们开始离开父母的怀抱,很多带过孩子的家长都知道,孩子开始不喜欢被时时刻刻抱着,开始尝试着爬,跌跌撞撞地行走、触摸、开始自己去感受这个世界。
? 读书之后,孩子有一个典型的表现,对老师的服从和崇拜会超过家长,跟同学之间的亲密也会渐渐超过和父母之间的情感,尤其是到了初高中青春叛逆期,就像剧中的朵朵一样,发现自己和父母愈加陌生,跟父母的关系会跌倒一个冰点。
? 等顺利度过叛逆的青春期,开始懂事了,基本又到了读大学的年纪,相信对于多数人来说,读大学,应该是人生的第一次和父母“小别离”,在陌生的城市里,和同学朝夕相处,唯有寒暑假可以回家跟父母待一阵子。
? 再后来,我们工作了,没有了寒暑假,只有有限的几个小长假,我们可能会选择去旅行或者跟朋友小聚,一年之中可以跟父母相聚的时间少的可怜,结婚之后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当我们的社会关系中有了“配偶”这个角色,我们完成了从父母庇护下的剥离,恰好印证了那句俗语“娶了媳妇忘了娘”。
? 前阵子和朋友聊孩子的意义和价值,有的人生孩子觉得这是自然界繁衍后代的本能,有的人是为了堵上父母和亲戚朋友的嘴,为了完成开枝散叶的任务,有的人觉得生孩子是一种自我生命的延续,是一种精神寄托……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少人又能明白, 养育一个孩子,无论你曾经多么疼爱她,呵护她,最终你无法以爱之名绑架他,该放手的时候,不管你如何不舍,都要松开。
多年前的一个假期,一个要好的阿姨跟我爸妈抱怨,他儿子如何不理解她,如何不知道心疼父母,如何不知道回报父母……老爸当时就劝阿姨说,养育孩子是我们的义务,而不是建立在以后图孩子给我回报,孩子将来长大,学有所成,都是要离开我们的,而我们做父母的,看到他有所成就不就心满意足了吗,至于其他的,不要跟孩子要求那么多。
? 如今看到这个电视剧再回味老爸多年前的那些话,甚为钦佩老爸的人生智慧,不晓得以后自己为人父母之后是否能够有这份豁达。
最后,还是用纪伯伦这首诗的句子结尾吧。
---------------
一个认真生活,热爱工作,闲来无事喜欢码字的,看似文艺,实则屌丝的80后“女汉子”……
如果您对我的文章有同感,期待您的回应(点赞、关注、评论都可以),您的肯定,对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