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初唐诗是风神初振
初唐诗比绝大多数诗歌都更适合于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研究。孤立地阅读,许多初唐诗歌似乎枯燥乏味,生气索然,但是,当我们在它们自已时代的背景下倾听它们,就会发现他们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活力,从公主宴会上洋洋得意地呈献的包含完美对句的一首诗,到陈子昂的大胆论辩。在阅读作品时补上这个背景,既需要学识,也需要一种想像的行动,一种“它在当时应该是什么样”的强烈感觉。当我们确实在阅读中补充了这样的背景,初唐诗就不再仅仅是盛唐的注脚,而呈现出了自己特殊的美。初唐的早期,诗坛基本还是笼罩在南朝糜艳雕琢的宫体诗风之下,南朝的浮艳和北朝的刚劲并未合而为一。出现于贞观诗坛后期的上官仪,就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在当时,真正能反映这一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首先他们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其次,他们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四杰的一些诗歌为五言律诗的发展定型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诗人,如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人,他们在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酬唱之类的“台阁体”诗歌,虽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作并无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而四人之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可见杜审言在诗体方面着实很有贡献。苏味道对律诗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在初唐,还有两位诗人值得大书一笔,那就是陈子昂和张若虚。如果说,陈子昂带给唐诗的是“风骨”,那么张若虚带给唐诗的则是“兴象”。陈子昂是初唐诗坛上第一个自觉的以恢复“汉魏风骨”为己任的诗人,他的诗作恢复了自《诗经》到汉魏以来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从内容和形式上摈弃了轻薄浮艳的齐梁宫体余风,为初唐诗风的整合和开创,乃至盛唐诗歌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无论从内容还是气骨上讲,都是崭新的。可以说,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为盛唐诗歌创作高潮的来临,拉开了序幕。张若虚,是唐代有名的“吴中四士”之一,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那首著名的歌行体《春江花月夜》: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此诗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反映出来的就是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情画意,这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并为盛唐诗国高潮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