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会流传至今
这样一个古老的节日,被铭记并流传至今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一位诗人,
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
第一次成为法定节日的端午,遭遇了5·12汶川地震后的中国。
忠贞、爱国。这两个词在今年的端午前夕被一再提及。汶川大地震后所彰显的民族凝聚力,所激起的爱国情怀,让我们重新审视端午节被商业社会淡化的深刻内涵。
任何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意义,都不是无缘无故被创立、被记住的,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功能在于伦理道德的传承而不是仅仅给人们以欢娱休闲的机会。
从这个层面上,回答“端午节是怎样被记住的”这个问题,有一个人是无法回避的:屈原。这位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拒绝在黑暗的政局中同流合污,眼见国破之难却无法救民于水火,在五月初五怀石自投汨罗江,以死明志。当地百姓闻讯划船捞救,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于是,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端午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其实,端午并非始于对屈原的纪念,上海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大教授仲富兰告诉记者,“最早,端午是"避邪"之日。农历5月,先秦时代被称为恶月,初五称“毒日”,5月初五就是禳毒驱邪的日子。”关于端午纪念的人物,也有几种说法,有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吴国宰相伍子胥,或是纪念东汉时上虞孝女曹娥,但出于对屈原高洁品性的尊崇、爱国之心的敬意,纪念屈原之说最广为人接受。也正是如此,才成就了端午节的历史地位,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张劲松认为,如果没有屈原的人格精神注入端午习俗,端午很可能在历史的传承选择中成为一般性的地方节日。
现在可以理解了,端午节是怎样被记住至今的?因为被记住的首先是一种爱国激情和精神。这种激情和精神在屈原之后历代相传,在这次地震中,中国人就用热血和生命作出了印证:人民教师张开臂膀护佑学生,用生命诠释了“太阳底下最神圣职业”的荣誉;解放军官兵在余震中爬进废墟,从死神的魔爪下拉出伤员;美丽的女警官放下襁褓中的婴儿,把乳汁留给了灾后降临的新生命……
汨罗江的江水滔滔而去,但中华文明赖以传承的道德情操依旧,包容天下的仁爱和良知未泯,舍生取义的勇士犹在……历史将像铭记屈原一样铭记!爱国情操不灭,国之魂长存,不仅端午,所有承载了中国人民***同记忆的重要日子,都将被永远记住。
一样食物,
属于中国的温暖之味
“上海的粽子真好吃!”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治疗的灾区儿童倩倩告诉记者。端午将至,几乎每天都有志愿者给小朋友们送来不同口味的粽子。大宁社区的居民则干脆把箬叶、糯米搬到了第十人民医院爱心病房,和部分来沪治疗的四川伤员及其家属一边聊天,一边包粽子。
小小的粽子,在这节日里,成为人与人之间爱的桥梁。身处异乡的灾区人民,一定能在粽子里品尝出家乡的味道,品尝出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谊,品尝出同属于中国人的温暖记忆。
小小的粽子,不仅是食物,也是传播历史与文化的工具。“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在汨罗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时,大家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就是粽子的雏形。后来,端午节吃粽子就成为一种习俗。”仲富兰告诉记者。
端午是怎样被记住的?不要小看了粽子的作用。节日是***同记忆得以延续的载体。但在诉说古老故事,表达***同情绪时,人们还需要一致的行动方式。吃粽子就是这样一种行动,它与端午节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仪式与节日的关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大教授陈勤建这样告诉记者:“作为群体所有成员都参与的活动,仪式是纪念与传承最原始的语言和载体,仪式是内心思想的外化,是真挚情感的表达;有了仪式,才有郑重其事的神圣感,才具可重复性地一代代往下传承。”
仲富兰则认为,节日的仪式,往往是在生活实践中自然产生和形成的生存习惯。端午节很多仪式都是此类,像赛龙舟、佩香囊和插艾叶菖蒲、饮雄黄酒……不过,粽子的地位尤其特殊,或是因为民以食为天,“吃”在先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缘故。其实不光端午,很多重要节日,都有特定食物。比如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春节的饺子……
食物的味道,某种程度上,就是节日的味道。在这节日里,一只只“爱心粽”正直送灾区:浙江嘉兴的10万只粽子被送到广元;四川丹棱的1万只粽子送往彭州;杭州人人集团将10年庆典的钱省下,采购6万只粽子送往灾区……
端午是怎样被记住的?我们相信,吃过这些爱心粽子的人,都将记住这粽子的味道,记住今年这个不一样的端午节。
一种文化,
坚守传递的永恒纪念
听过这样的龙舟赛号子吗?
“万众一心,重建家园!”6月2日上午的汨罗江畔,所有参赛选手,都是喊着这个号子完成比赛的。
而原本,他们训练时的号子是“一、二、三,加油!”此外,这场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幕式之前,所有人员全体肃立,默哀1分钟。
这些,都是为了纪念这次汶川地震中的死难者。
“端午也有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一面,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像悬白艾、挂菖蒲、佩香囊等传统习俗,可以宣传防病抗疫的健康知识。在抗震救灾的当下,过好一个健康的端午节,也是很有意义的。”仲富兰说。
端午是怎样被记住的?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到今天对汶川大地震死难者的悼念,这个节日被不断附加新的意义、新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强新的感染力,得以更好地传承。
这种不断的发展,使端午节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文化体系,甚至传到了海外,各地都有不同习俗。在南京,各家老小会以清水一盆,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再用此水洗眼,可避眼疾;福州旧俗,在端午节,媳妇要以团粽、扇子等进献公婆;四川石柱,要四人抬一个竹篾编的骑虎道士,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在韩国,端午要祭酒神、祭山神、奉安祭、迎神祭,以及摔跤、投壶游戏等……“倒是中国城市生活中的端午稍显单薄,但只要整个庞大的文化系统的一小块边角被留下,更完整、更系统的文化内涵就有望被吸收。”陈勤建说。
端午是怎样被记住的?本质在于其体现和传承了民族文化,展示了民族性格,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今年的端午,将更深刻,因为在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守中,还彰显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光辉的不曾遗忘。
端午是怎样被记住的?对我们今天的纪念而言,也是个值得借鉴的好命题。在陈勤建看来,端午节以仪式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追思与缅怀,就同刚刚过去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民众设立的国家哀悼仪式相类似。
“仿佛只有经过这些仪式,我们才能处理好生者与死者的关系,才能让死亡产生意义,不至于一片虚空。然后死者才算真真正正地死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息"。”资深媒体人梁文道写了一篇《有哀悼,才有真正的死亡》。
这个月初,地震博物馆已开始选址。恐怕无人能否认,其使命就在于纪念,在于铭记。
纪念,需要在后人中传递和延续。而只有当纪念成了一种文化,永恒方可实现。
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虫蚁。
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因此,端午节时家家户户悬挂艾叶与菖蒲在门前,成为代代相传的一大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