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题西溪无相院》的主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张先自称“张三影”,把捕捉变幻的影子当成自己的一生事业,而这首《题西溪无相院》更是句句不离影子,有明写,有暗写,有灵动的影,有静谧的影,写尽了影子的变态,也写尽了心灵的变态。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假有无及自由的问题费尽了中国古代无数诗哲们的心思,最后被曹雪芹一语道破,为那个古典思辨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其实,在宋代,就有一个词人悟到了这一点,在形影变幻中了悟时事人生,此人就是自称“张三影”的张先。《古今诗话》云:“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此余生平所诗意也。’” 此外还有《木兰花》中的:“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另外今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的诗歌鉴赏选的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也写到了影子。张先是宋代词人中最长寿的一个,他一生都在捕捉影子的变相,从中参悟人生。《题西溪无相院》应该是张先影子哲学的最好说明。 先说诗题,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西溪就是西苕。西溪是风景优胜之地,名山藏古寺,有无相院,自是应有之趣。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无相,这是一个比较难懂的佛家术语。六祖大师为了说明无分别的思想,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叫做:“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什么是无相?他自己解释说:“无相,就是在相而离相。”什么是相?相就是事相,即事物的外形。人不能不在事相之中,否则就成了虚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在相,或曰不得不在相。但在相的同时,却不能执著于这些事相,而要离相。离相,就是计较事相的差别,不为表面事相的差别而形成彼疆此界,而不可一视同仁。而且离相要离一切相,六祖说“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静。此是以无相为体”。离一切事物之相,此即无相,只要能离相,心中固有的佛性,就能清静。若不能离相,或离相不彻底,佛性就不能清静。佛性不清静,就不可说是明心见性。张先不仅要在相中离相,更要在影中离相,“积水涵虚”,天降水于地,地积水映天,天地相混,上下一片清明,谁还能分得清哪是天哪是地?谁还能辨得出哪是因哪是果?溪水漫过临溪屋宇,屋主不知搬到何处去了。门前清净,只有清晰地岸痕诉说溪水曾经的激情。轻风微起,浮萍旋聚旋散,山影忽现忽灭。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越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无相院本是离俗之境,清心之地,诗人本为寻此而来,而无相院中的僧人是否在这离俗之境中可以清心静意呢?他入郭又为何事?化缘,还是为红尘俗念?大隐隐于市,小艇已过桥洞,转眼繁华,滚滚而来,而诗人之心犹在镜中,被清澈溪水净化,真是到了无相的境界,能入相而离相了。秋雨洗净了秋空秋山,也洗净了诗人的俗念,诗人知道,这不过是暂时清心静意罢了,而要达到无相的境界,就必须时时剪除心中的“修芦”,使心中明月不落,把灵魂照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