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座孤独的岛屿这句诗怎么理解?
No one is an island.
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约翰·多恩
这句诗可能是社会排斥领域被引用次数最多的非科学性语言。我甚至可以断言,社会排斥这一领域所有的研究不过是给多恩的这句诗做些实证性的注脚。
随手检索一下心理学研究文献,你会发现无数研究揭示了当人缺乏社交后,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有的甚至可以用“灾难性”加以描述。
比如,我们实验室最近的一项研究发表在心理学顶刊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上。这一研究系统性的揭示了当人们感知到被排斥,缺少社交的时候,人们的自杀意愿会提升。这是因为,社会排斥给人们灌下了一瓶叫做无意义感的毒药。当被排斥的时候,人们会感觉自己的人生缺少意义,进而可能采取极端行为[1]。
类似的,当被试者感到孤独的时候,ta的认知能力也会受到威胁,考试分数会下降[2]。甚至,当人们感到非常社交关系断裂的时候,还会做出攻击他人[3],以及不道德行为[4]。
总之,失去社交的坏处实在太多,难怪作者会用Death 用以隐喻社会排斥[5]。
无论是题目中的“没有社交”,还是心理学研究中的“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孤独”(loneliness)“放逐”(ostracism)都几乎是一个意思,即和他人缺少社交联系。这种联系包含了多种成分,可能是与同学或者与同事,可能与家人或者与朋友。
在著名的甚至有点万能的自我决定理论中(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中,研究者把社会关系视作个体的三个基本需求之一——几乎每个人都要有他人建立并且保持社交关系。
这种动机有深刻的进化心理学背景。
我们的祖先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随时可见的各种危险,必须团结起来,才能不被消灭,才能保证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任何人一旦被群体排斥或者不愿意加入群体,必然势单力薄,难以抵御危险的境地。所以,与他人保持联系就成了个体的保护伞。
这种需要世世代代流传下来,镌刻在基因里。
在恒河猴依恋实验中,小猴子更喜欢粘着布妈妈,而非能提供物质营养保证的铁丝妈妈。这说明,与他人接触,保持联系至少与进食同等重要。
我们再聚焦人类被试身上。
2003年的一项发表在Science上的心理学研究堪称是社会排斥领域的经典。研究者利用功能性磁***振技术(fMRI)对被试的大脑进行扫描,发现当被试感到排斥等社交断裂的时候,大脑中激活的区域与生理性疼痛一致。换句话说,当我们经历分手、亲人离世这些社会关系崩塌的事件,我们感到心痛万分是实实在在反应在大脑神经元上的[6]。
社交往往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喜欢广撒网却浅尝辄止的社交,一种是偏爱人数少但深耕细作的社交。两种社交模式各有利弊,特别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一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我们有最亲密的家人朋友——这些人数不会很多,但是于他们的交往会非常深刻。我们也有一些短期的合作伙伴——这些人数较多,但往往目的性强,交往也不会是深刻的,仅仅局限在某些特定场景(比如工作伙伴)。但无论你偏爱哪种社交模式,或者采取哪种模式,社交都是必需的
你可能会说,在有些极端情况下,人确实没有社交了,比如一个人因为意外流落在了荒岛。的确,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真实故事都有类似案例。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主人公甚至会与岛上的动植物对话,这种拟人化的过程也是为了弥补社交缺失而产生的行为后果。
所以,人不可以,也几乎不可能完全没有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