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

论坛里都有人做出来的参考答案 可参考

网址是

第一批次答案:选择题1ADE2D3ABCD4ABD5ACDE6ABCDE7C8A9D10B11B12A13C14B15B三、简答题

1、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所写的地坛的景物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诗经》的"赋比兴”指什么?(举例分析)

1、答:对"我”来说,地坛是十五年来养育"我”的环境,它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是一种象征类比关系。文中所写的地坛景物特点即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文中写到"我”家与地坛有不解之缘。"我”家离地坛很近,即使搬了几次家,始终围绕它。它历尽苍桑,就是为了等我的到来。作者残废双腿后天天摇着轮椅去地坛。由于那时人们的注意力不在保护文物上,因而地坛显得十分的破败、荒芜冷落。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的色彩淡退了,玉砌雕栏坍塌了;满园老树荒藤,遍地野草,园子沉寂无人,成了虫子的乐园。作者曾在这里以极大的耐心专心至致地想关于死和为什么生的问题。

但作者说这园子的景物不衰败:

老柏树永远镇静苍劲,荒藤野草茂盛得自在坦荡,草木竟相生长,就连无生命的露珠也聚集、滚动,摔出万道金光。寂寞的雨燕的高歌,把天地叫喊得苍凉;秋霜中的落叶在风中飘摇歌舞,坦然安卧;地上的坎坷被夕阳照得灿烂。

尤其可贵的是园中的昆虫们:渺小的蜜蜂,生命短暂的蝉、瓢虫,生命低贱的蚂蚁,它们不因其渺小、短暂、低贱而放弃生命,而是尽其性命在那里忙碌,以认真的态度在对待生活。整个园子呈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这使作者终于想明白了,"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个人必然会降临的节目”,唯一可以考虑的"是怎样活的问题”,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其作用及象征意义:园子冷落,象征了作者残废双腿后的坎坷人生,"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作者面对不幸人生的坚强不屈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个性。

2、赋比兴是前人从《诗经》三百篇中归纳出来的表现手法。概括和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揭示出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人们将它与《诗经》的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比兴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现采朱熹《诗集传》的说法:

比者:以彼物以比此物也 亦即打比方,比喻。《诗经》中常以常见的、具体的事物比不常见的、抽象的事物,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前边介绍的《魏风·硕鼠》,以贪婪可憎的大老鼠,来比残酷剥削人的奴隶主,既揭示出奴隶主剥削本质,又形象地表达出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无比愤恨。贴切、形象。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歌的情感往往是有所触动而发的。这里所说的"兴”,就是触景生情、触物动情的联想方式,同时它也是渲染、烘托环境气氛的手段。这种方式,常放在诗的开头,因而又称起兴。如《蒹葭》诗,全诗三章都以苍青芦苇、茫茫的秋水、皑皑的霜露,构成了浩淼而清凄的意境,为抒情主人公的艰难跋涉、上下的求索创造了环境,为抒发对爱情的执着的追求精神渲染了情感气氛。

比、兴常常连用,例如前边介绍过的《关雎》,诗人以小岛上的雌雄相伴的雎鸠鸟来比君子与淑女的成双成对抒发"君子”对"窈窕淑女”的思慕之情,这是比;又可理解为诗人看到小岛上的鸟都是雌雄相伴的,而触动了对爱情的渴慕、对淑女的思念,直至"辗转反侧”的痛苦。

比兴成了古代诗歌的传统的抒情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铺陈直叙。如《氓》,铺叙了抒情女主人公从两小无猜的"信誓旦旦”,到"秋以为期”的订婚,到"以尔车来,以我贿(嫁妆)迁”的迎娶,再到"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婚后的勤劳而艰苦的生活,最后"言既遂(遂愿)也,至于暴矣”的被抛弃。从这叙述中,让人直接的感受到姑娘所遭受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公。

阅读沈从文《箱子岩》中文段,按要求作答

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日,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皆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桡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砰砰砰砰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A概括本段描写的大意。

B这段属于场面描写,作者从哪两方面(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的?

C "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的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几句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D这段描写突出了湘西人怎样的精神?

答:1、叙写15年前游箱子岩的情景。重在纪事,围绕着龙船竞渡,充分展示了湘西秀丽的山水及古朴的民风和由此而引发了感叹。

2、如箱子岩下五月十五大端阳节赛龙舟的场面,描写的热闹非凡。作者先从正面描写龙舟的美丽、三只龙船上青年桨手的英姿和比赛时鼓声的响亮、龙舟的飞速,然后再从侧面描写两岸观众助兴呐喊、鞭炮齐鸣的情形。两个方面都写得有声有色,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3、“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的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几句采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4、这段描写着眼于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意在渲染湘西人民潜在的奋发精神。

第二批次答案:选择题1B2ABE3ABD4ABC5ABDE6ABC7A8D9D10D11A12C13C14C15B

四、阅读题

阅读《史记?管晏列传》中文段,回答问题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而阔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A本段叙写表现了晏婴怎样的品格?

B文中的“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几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C文中从哪几方面将晏婴和御者进行了对比描写。

答:1、本段通过叙写举荐御者(车夫)的轶事表现了晏婴知人善荐的宏达胸襟和高尚品格。

2、文中的“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几句运用了叙述的描写方法。

3、文中从等方面将晏婴和御者进行了对比描写。

三、简答题

1、苏轼《贾谊论》认为贾谊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2、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描写的母爱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进行描写的?

1、答:贾谊一直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苏轼在《贾谊论》中却认为他的悲剧是他自己不能耐心的等待时机,不会忍耐,造成的;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对今人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通过贾谊的事例,作者告诉我们,无志者难以致远,无量者难成其志。

只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遇挫不退,百折不挠者才能有所成就。

2)学习前人疑古精神,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新的意识和能力。

2、答:1)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写母爱给予作者面对不幸的力量和勇气。每个人都沐浴过母爱的阳光。但每个母亲对儿女的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本篇中“我”的母亲对我的爱是无声的、理解的和毫不张扬的深爱。儿子遭遇了不幸,心情痛苦焦虑,每天摇着轮椅独自去地坛,母亲虽不放心,但她理解儿子需时间和独处的空间去思考人生,尽管她并不知道那过程有多长,那结果是什么。所以每次我去地坛,她都无声地为我准备,送我出门;实在放心不下时,就到园子里寻找我,只要看见了我就转身悄悄离去,绝不打扰我;如没看到我,就端着眼镜寻找。无数个难眠的黑夜,无数个黑夜后的白天,她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她情愿替儿子遭难,替儿子死;她希望儿子活下去,“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母亲是怎样的压抑着难以忍受的痛心和焦虑啊,这无声的行动浸透了母亲的深深的爱。“母亲生前没有给我留下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母亲“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给了我战胜不幸的力量,抚平我心灵的创伤。在这里,对“我”来说,地坛是十五年来养育“我”的环境,它和母亲 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是一种象征类比关系。

2)文中以亲身感受和强烈的情感展示母爱的深沉。

首先是直接的无声的行为描写。儿子遭遇了不幸,心情痛苦焦虑,每天发疯地摇着轮椅独自去地坛,母亲则送行伫望,但从不问儿子为什么;母亲放心不下,常到地坛去寻找“我”,她不知在那么大的园子里走过多少路;只要看见了我就转身悄悄离去,绝不打扰我;如没看到我,就端着眼镜、步履茫然而急迫地寻找。在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压抑的是她那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焦虑,显露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理解和她坚强的性格。无数个难眠的黑夜,无数个黑夜后的白天,她心神不宁、坐卧不安。

其次是通过“我”之口对母亲进行心理描写。“我”设想当年的母亲在儿子痛苦时,整日“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兼着“惊恐”、“祈求”和不断的自我安慰;“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我”觉得母亲的死,是由于她心理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回去。这些直接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儿子身遭不幸,母亲比儿子还痛苦,使深挚的母爱感人肺腑。

再次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文中反复抒写“我”对母亲的思念、痛悔之情的难以遏制,从侧面烘托出母爱的动人力量。

第三批次答案:选择题1C2C3A4ABCD5ABDE6BC7ABCD8ABD9C10B11D12D13D14B15B

四、阅读题

阅读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文段,回答问题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

“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请回答:

A这部分文字段描写了狂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B文中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什么?

C狂人“踹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什么?

D文中的“赵贵翁”代表了什么?

E根据这部分,并联系全文看,狂人是个怎样的人?

答:1、这部分文字段写了狂人语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多疑多虑,思想活跃,不合逻辑等性格特征。

2、文中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的是封建社会历史。

3、“踹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狂人勇敢地反抗封建礼教。

4、文中的“赵贵翁”代表了封建统治者。

5、根据这部分,并联系全文看,狂人的形象:

既是被封建礼教迫害的受害者,又是反叛封建的叛逆者的独特形象。

狂人生活在一个有在有几千年“吃人”历史的社会里,30多年不见月色,时时担心被周围的人吃掉,动不动就被大哥关进黑屋子里,被迫害成了精神病患者。但狂人对几千年的吃人历史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疑问;他勇敢地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他怒吼“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他呼喊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狂人这含泪带血的呼喊,高亢而激越,震撼人心,撕裂黑暗。这里刻画狂人却是一个最勇敢的反抗者。

三、简答题

1、屈原《离骚》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什么是细节描写?运用细节描写有哪些要求?

1、答:屈原《离骚》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有:它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真正的光辉起点,它为我国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1)创作手法的突破: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产生的现实主义之后,与之相辅相成的又一伟大的艺术传统。

我国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是口头创作的神话文学,是朴素的、自发的阶段。从屈原开始,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得到比较自觉的运用,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文中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是一个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炽热的感情,不懈的斗志。他纯洁、高大、完美,可以"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已经不是流俗和现实中的人物。诗人将丰富生动的神话与深沉理智的个体人格溶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作者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编织成一个奇异的世界。情景怪诞奇异,境界仿佛迷离,场面雄伟壮丽,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比喻象征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热情和深刻的思想。楚辞的浪漫主义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表现手法上的开拓:比兴手法的运用

屈原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美人香草”的比兴格局

《离骚》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比兴在《诗经》里已开其端,但大多数的比兴是比较单纯和静止的,比兴的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则将这种手法扩展到诗篇的整个艺术构思上,借以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群来。整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遇不幸的姑娘。她有爱美的天性,喜好用芳洁的物品修饰自己,因受到众女的嫉妒与谗毁,终被遗弃。女伴责怪她太固执,但她仍坚持自己爱美的本性,

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以女子的命运和诗人的政治遭遇叠合交融在一起,造成迷离恍惚的艺术效果;增加诗歌的风姿与芳悱的情韵。比兴还表现为大胆的想象,大量使用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来托讽现实,连花草禽兽都获得了人格象征意义,将天上人间,过去和现在,人情和物志多方面因素糅合在一起,形成充满奇情幻想、光怪陆离的形象体系,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其实这种"美人香草”式的寓意手法为《离骚》所独创,对后世影响深远。

3)诗歌形式、语言的创新:打破《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后人称之为"骚体”。 语言艺术上多用双声、叠韵、重言等,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蕴,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熟练地运用对偶工巧的句法表现出高超的语言艺术功力。

2、答:1)细节描写的定义:细节描写,就是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它是记叙性的文章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是文学作品中具体、细腻地描绘人物、事件、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与“重大情节”相对而言。

细节似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将情节中最细腻,最本质的情状特点逼真、生动、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细节的运用要求:必须从全局着眼,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选择真实的、合情合理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并将其有机地组织在艺术形象体系之中。要注意防止因琐屑繁杂而成为冗笔,淹没作品主题的现象。

第四批次答案:选择题1ABCE2C3ACE4BC5ACD6ABDE7A8B9B10C11A12D13B14A15D

三、简答题

1、简述诗歌的基本特点。

2、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一词的写作起因是什么?主题是什么?

1、答:诗歌的基本特点:

1)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诗歌诗抒情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

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方法。

间接方法:叙事、写景、议论、情态举止等。

其中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中常用的方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寓情于景、借景寄托、染情于景、因情造景等。

2)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

3)语言凝练而富于形象性。

4)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押韵、节奏、对偶、平仄等)。

2、答:1)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一词的写作起因是:这首词作于金章宗太和五年(1205)年,作者元好问前往并州赴试,路上遇到捕雁的说:“我今天早晨捕获了一只大雁,杀了它。脱网的那只大雁在天空中悲鸣不愿离去,竟然自投于地而死去”。我把它买了下来,葬在汾河岸,并垒有石头作为标记,将这坟为“雁丘”。同行的人多为此写了诗,作者当时也作有《雁丘词》。从前所作,不大符合音律,所以现在重新修改。

2)主题是:这首词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寄托了作者的爱情理想。

四、阅读题

阅读老舍《想北平》中文段,回答问题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A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B“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中的“这个”指代的是什么?

C本文是写北平的,文中写对母亲的爱的作用是什么?

D为什么对北平的爱说不出

E老舍《想北平》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答:1、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感受,诉说对北平说不出的爱,这爱溶在血液里,化在性格脾性里,抒发了对家乡的悠悠思念和深深眷恋的感情。

2、“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中的“这个”指代的是:对母亲的爱。

3、文中写对母亲的爱用以比喻作者对北平的爱我“说不出来”,犹如对母亲的爱说不出一样的深厚、自然而伟大北平的情调,表达由衷的爱。

4、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因为感情到了极点。老舍先生在这里采用了反复手法,强调了他对北平爱的强烈、真挚、深沉,大爱无言。

5、老舍《想北平》是散文体裁的文章。

四、阅读题

阅读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A这首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B“弃我去者”、“ 乱我心者”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C“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指谁?

D写出表达作者高远理想的诗句。

E“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答:1、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首先平地突起波澜,喷射出胸中抑郁之气。无数个昨日和今日接踵而来,又匆匆而去,每一天都深感时光难驻,功业未成的烦闷。重叠的语言以及一气鼓荡的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郁悒忧愤、苦痛难遣的感情状态。

3、“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指南朝齐诗人谢眺。

4、“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抒发了诗人高远的志向和奔放昂扬的激情。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吟唱的便是决绝现实的悲歌。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使诗人总不能“称意”,李白无法解决这矛盾,只有选择脱离世俗社会,隐居山林湖泊之路来摆脱苦闷。是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表达了消极出世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