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逸闻300字故事
关于诗歌逸闻故事:
唐代的温庭筠小时候非但是个文学神童,还是个音乐神童。与李商隐皆有名,称温李。他少年时期便已天才雄赡,词气英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写成数万字的文章,却丝毫不觉得费力。他只要把手交叉着调弄了八次,一首声情并茂的七律诗便出来了。有一次犯在了令狐綯的手里了。当时是实行宵禁的,温庭筠醉酒夜归,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
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歌《菩萨蛮》,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陶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学。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窃筠“玉条脱”对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陶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陶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陶无学。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温庭筠也曾后悔地写道:“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十五年科考经历下来,我们温大侠也不是白混的。《唐才子传》载其“多为邻铺假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老小子和我们现在考试的“枪手”一样,频频帮人写考卷,递小抄。因其在考场喜帮助前后左右的考生,时人送“救数人”绰号。反正我也考不上了,恶心恶心你们,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温夫子。直到公元855年,55岁的温飞卿将闹腾科举考场做到了极致,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境界。堪为考试“枪手”的开山鼻祖、一代宗师。当时是沈询任主考官,沈老夫子在考生名册上看见这位考场杀手“温八叉”的名字,估计是心里一震,闹心的很吧。鉴于飞卿兄以往的劣迹,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也就是搬个小凳子让温同学单独坐到自己面前来考试。孰料“救数人”同学当场不干了,大闹场屋。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
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在一个冬日里,天色比较阴暗,爱好微服出行的宣宗跟温庭筠在一个旅馆里凑巧遇上了,但他俩当时互不认识;温比较傲慢,而且还带有戏谑的口吻问宣宗:“您不就是当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吗?”在得到否认后,温又继续问询:“那么,您莫非就是那些县尉、主簿之类的人吧?”对温所涉的一众小官,宣宗只得说道:“皆非也!”回宫后,宣宗心里实在觉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温贬谪到了方城当县尉去。很快令狐綯就参劾温庭筠有才无行,不宜与第。词曰:“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早随计吏,宿负雄名,徒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理直气壮,掷地有声。这也是温庭筠屡试不第的另一个原因,同时也是后世误传温庭筠品行不好的一个原因。为此,给他送行的一群诗友都为之深深叹息;在大家为这次送行所做的诗里,诗人纪唐夫的七律诗是写得最好的,其诗云: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醹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③
公元865年,不知什么原因温庭筠咸鱼翻身,出任国子助教。这年冬天,温庭筠“竟流落而死”。死前不知是何等的抑郁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