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故居——杜甫草堂

“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全家一起到成都。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修建茅屋居住。在此地居住了四年的杜甫,***创作诗歌240余首。

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

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

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清两代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雅、园林清幽、风景如画。

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珍藏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历代来杜甫诗集的各种遗存本,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在2008年5月,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我们走进杜甫草堂的大门后,进入大雅堂。在大雅堂中,陈列着许多历代诗人的塑像。我最喜欢的是“诗仙”李白,飘飘欲仙、栩栩如生的汉白玉雕刻的塑像。

我们走出大雅堂,走进书画馆。馆内装潢,清新脱俗,文艺气息,颇为浓厚。我们一路都在观赏大家之作的淡雅书画。

我们走出书画馆后,走进了古籍修复展示馆。在馆内,我们看到了正在辛苦工作的古文修护者们。

他们日复一复,年复一年地做着古文修复,才让这些历代先人们的遗留真迹,得以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古文、古物经过岁月的洗礼、时间的打磨,会褪色残缺。我们在博物馆中,见到的至今保存尚好的文物,皆是出于文物背后的古物修护者们的默默付出的结果。

百度上,“杜甫草堂”的官方介绍,杜甫草堂的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此时游玩的我们,也证实了官方这个说法。

参观杜甫草堂的人,真的是络绎不绝。我拿着手机,找好了视角,一动不动的站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题名的“花径”前,看着路过的人来人往,等了半个小时,才拍下了这张宝贵的图片。

红色的围墙,一人多高。绿色的翠竹,遮天蔽日,为我们挡住了烈日炎炎的侵袭。

据说,毛竹生长四年后,也才仅仅会长出3CM。毛竹之所以在前四年生长得如此缓慢,是因为,它将根埋在地下的数百平方米。

第五年后,竹子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生长,只需6周,就可以达到15米之高。

我抬头看向这片郁郁葱葱的竹林。脑海中闪现出了,关于“毛竹励志生长的故事”。

我们穿门而入,走进前方清幽的小径之中,在“诗圣”杜甫生活过的地方,用心找寻着曾带给他灵感的某个地方。

不知是谁发明了“穿越”这个词汇。此时,我的眼睛成了一个相机,这两个寂静的角落,成了眼中的一张图片,定格在我的双眸中,让我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这个诗情画意的环境,为“诗圣”杜甫带来了无尽的有感而发的诗作。

第一次看见茅草搭成的房子。年代久远,古朴简易。

此情此景,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

耳边从不远处传来一阵阵整齐的朗读诗歌的童声。

我们寻着声音来到了“诗圣”的故居——杜甫草堂。在草堂门前整齐地站着20余名小学生,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背诵着杜甫的诗词名篇。

走进杜甫草堂,我抬头看见草堂的顶盖是用茅草所盖,草堂的四壁是用竹子编制而成。

我仔细的看着从这些历史悠久的茅草与编竹,想着草堂最初建成时的模样。

我们随着人群,走出杜甫草堂。莫名的,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句话。

“诗圣”杜甫就是在这所“斯是陋室”中,居住了四年,并创作了240余首佳作。

纵观历史文坛,多少文人墨客,居所皆都简陋不堪。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如此充盈。周遭的环境,却是如此水木清华。

和我一起去旅行——四川印象:

1、成都——锦里

[ /p/537fc7aadfb4 ]

2、成都——宽窄巷、玉林路、九眼桥

[ /p/2619efe6c653 ]

3、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p/60899b6c2c56 ]

4、泰安古镇:唐时的“味江寨”,清时的“泰安场[ /p/e600a3bd8000 ]

5、青城天下幽

[ /p/7b0faa1bcef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