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唐前期诗坛充满着感伤色彩?

中唐时期,就是从唐代宗大历六年到文宗大和末年(公元771·—835年)的60年。中唐前期,即大历年间(公元771—779年),是唐诗发展的低潮。这时,新一代的文学巨匠还没有出现。活跃在诗坛上的,是以“大历十才子”(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炜和夏侯审)为代表的一个诗人群体。这些人大都对战乱造成的社会破坏有一定的亲身感受,并在诗中作了某些反映。但他们更多的表现个人伤时哀世、悲欢离合的心曲。他们的山水诗以意境幽冷、狭窄为特征,艺术技巧圆熟,描写逼真,工整精炼。他们在艺术上有所追求,但尚难开一代风气。当时还有以元结、顾况、戎昱、戴叔伦为代表的另一批诗人,继承杜甫的批判精神,写了一些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

在大历诗坛上艺术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的诗人是刘长卿和韦应物。他们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疾苦。

刘长卿(公元?—约789年)有一些抒写政治失意、反映动乱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优秀作品,如《长沙过贾谊宅》、《送从军六首》、《平蕃曲》、《疲兵篇》、《穆棱关北逢人归渔阳》等。他的五言绝句和律诗造诣很高。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短短四句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山村雪夜的图景。

中唐前期这些诗人的创作活动,为中唐中期诗歌的复兴作了良好的准备。

唐德宗贞元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785—820年),社会比较安定,出现了短暂的回升现象。唐诗发展的有一个高峰出现了。它的标志就是两大诗歌流派的崛起。一个是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为羽翼;另一个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等为羽翼。他们面对诗歌创作“极盛难继”的困境,敢于追求变化创新,努力从博大精深的杜甫诗歌中汲取开拓创新的思想艺术营养。白派诗人对杜甫的继承,侧重在他敢于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他们学习杜甫“因事立题”、用乐府诗写时事的精神,在理论上和创作上大力提倡用乐府诗反映民生疾苦,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作用。他写的讽喻诗170多首,其中“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有的反映农民的贫困痛苦,有的讽刺统治者横征暴敛,有的揭露豪门贵族的荒淫无耻,有的反对穷兵黩武,有的同情妇女的不幸。白居易观察社会的犀利目光几乎注射到每一个角落使讽刺诗具有丰富现实内容和和强烈的战斗精神。这样有组织有计划地针砭时弊,是前人的乐府诗不曾有过的。

白居易更努力追求诗歌语言的通俗流畅、平易浅近,使他的诗歌朗朗上口又耐人咀嚼。《观刈麦》、《杜陵叟》、《新丰折臂翁》、《卖炭翁》、《轻肥》、《买花》等篇,是这一类诗中完美的佳作。白居易还写了许多以景抒情的“闲适诗”和“杂律诗”。其中有不少历来传诵的名篇。如16岁时创作的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把咏抒言志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诗人名扬天下。七律《钱塘湖春行》:“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和七绝《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等篇写景非常优美动人。五绝《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用平易的口语,表现出熟脱不拘的友谊。

白派诗人中的张籍(公元766?—830年?)利用诗歌向黑暗现实进行斗争,他善于提炼情节和语言,力求深入浅出,他的一些抒情小诗也写得清新自然情意深厚。如《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王建(公元766?—831年)与张籍齐名,他的诗也从多方面反映了社会现实,并且在表现和体察民俗民情民间生活方面更为细致入微。如他的《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元稹(公元779—831年)与白居易齐名,当时并称“元白”。他的讽喻诗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艺术上不如白居易。他的《连昌宫词》是和白的《长恨歌》并称的长篇叙事诗。是其代表作。他的悼念亡妻的《遣悲怀》三首,写得沉痛感人。如其二:“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李绅(公元772—846年)的新乐府如《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