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井晚翠的土井晚翠之人生与艺术

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气质独特的明治诗人。他慷慨激昂,悲叹历史沧桑,讴歌英雄至诚。他,就是以一首《荒城之月》,至今仍家喻户晓的土井晚翠。

土井晚翠作为仙台当地一家富裕当铺商的长子,出生于明治四(1871)年10月23日,本名土井林吉。父亲祖父都是文学爱好者。受家庭环境熏陶,他从小就熟读了《三国志》、《十八史略》等汉文典籍。

明治十五(1882)年《新体诗抄》一书出版,这是由外山正一等三名学者尝试以清新流利的七五调日文,对一些西方名诗的翻译诗集,拉开了日本近代诗诞生的序幕。土井晚翠对其爱诵备至,在体内深深埋下了诗歌的种子。

土井晚翠十四岁高小毕业,其祖父命其继承家业,辍学在当铺店中实习。后来仙台英学塾成立,其特点是可以半工半读。少年晚翠的胸中燃烧着求知的炽热火焰,经过向家长强烈要求,终于如愿以偿地恢复了学业。这时他对连载于《自由之灯》日报的雨果传记深为感动,对名垂青史的大文豪充满了由衷的向往。

明治二十一(1888)年,十八岁的晚翠转入仙台第二高等中学(简称“二高”)。他从中国宋朝诗人范质的“迟迟涧畔松,郁郁含晚翠”诗句中取“晚翠”二字作为自己的笔名。经过六年学习,二十四岁毕业时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从此开始了在文学创作上的腾飞。

大学中在其英文学专业之外,土井晚翠又涉猎了德、法、意等国外语。博览东西方名著,学识日益渊博。屈原、李杜、歌德、雪莱这些伟大诗人的作品,孕育了晚翠的诗魂。

入学后的第二年,晚翠成为该校《帝国文学》杂志的编委。编辑过程中,出于填补页面空缺这一单纯不过的动机,晚翠开始了新体诗的创作尝试,发表了《红叶青山水急流》等诗作。谁知以后竟一发不可收拾,激情奔涌如潮,一代诗人“晚翠”诞生了。

明治三十一(1898)年对于土井晚翠具有特别意义,其两首毕生的代表作就诞生在这时。他已于前一年大学毕业,临时就职于东京郁文馆中学。

首先是东京音乐学校为编歌唱集,向这位当时已颇有诗名的青年征求歌词,题名为“荒城之月”。浮现于晚翠脑海的,是其曾经游过的会津若松的鹤城,以及家乡仙台的青叶城旧址。明治维新之际,藩主松平容保拒绝归顺维新势力,据守鹤城同官兵展开了激烈交战,史称“戍辰之役”。当时由十九名少年组成“白虎队” 守卫。当他们在山头观望到市街浓烟滚滚,得知城已遭破时,出于封建忠义纷纷拔剑自刎。这一悲剧深深触动着晚翠的胸怀。人世间的荣华与争戮,在时光的长河中都将一逝无存,永恒者只有夜半的一轮明月。《荒城之月》一诗通过战争与和平、往昔与今夜的多重鲜明对照,表现了历史的苍凉。这种东洋式的无常观,也是贯穿整个晚翠作品的思想底蕴。《荒城之月》经由作曲家泷廉太郎谱曲,顿时传唱遍日本的城乡各地。

同年土井晚翠于《帝国文学》发表了长篇叙事诗《星落秋风五丈原》。该诗***分七章,用近于汉诗训读的语体写成,语音爽朗,构思壮阔、气势恢宏。是最具晚翠特色的一篇煌煌巨作。以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殁于五丈原的历史故事为主线,穿插了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白帝托孤等回忆。细致刻画诸葛亮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心。既哀叹了在无常的天意面前任何人都无能为力,也对人间真诚亘古不灭作了热情讴歌。《星落秋风五丈原》一经问世,受到当时青年的狂热爱戴,其中的精彩段落很多人都能熟背。

次年土井晚翠将其诗作四十余首集结为第一诗集《天地有情》,由博文馆出版发行。顿时举世倾倒,以后竟连续加印了数十版。

土井晚翠的诗一贯气宇轩昂、格调雄浑,同时又具有某种冥想式的宗教情绪。高山樗牛在对《天地有情》的评论中写道:“其诗为其哲学、思想、宗教。非游戏之歌乃祈祷之响也,非即兴之感触乃永远之思索也”,称晚翠之作有但丁、雨果的神韵。

土井晚翠的诗,与日本明治初期蓬勃向上的民族进取精神、高昂的国民士气相吻合,是顺应了社会对具有高尚思想道义和刚健精神呼唤的产物。其诗得以盛行,另外也同当时日本整体汉文素养较高有关。

土井晚翠年长岛崎藤村一岁,成名比藤村稍晚。《天地有情》刊行之际,岛崎藤村风靡一世的《若菜集》已问世两年。岛崎藤村多运用固有的和文来表现缠绵的爱情题材,风格柔婉较为女性化;土井晚翠则运用“汉文调”文体,对英雄历史感慨悲歌,是一种刚健的男性风格。藤村与晚翠的气质形成鲜明对照,他们从不同方面讴歌了明治时代的浪漫主义精神,被誉为当时诗坛之“双壁”。日本的近体诗从《新体诗抄》的译诗发展至藤村、晚翠,可以说获得了真正的成立。

明治三十二(1899)年经媒妁介绍,土井晚翠与林八枝女士成婚,次年就任母校二高教授,作为举国著名的诗人衣锦还乡回到了仙台。

明治三十四(1901)年第二诗集《晓钟》出版后,土井晚翠踏上了赴欧洲旅行的路程。三年多时间里自费周游了英法德意诸国,对向往已久的欧洲文学史迹进行了亲身探访。

明治三十八(1905)年晚翠回到日本后继续在仙台二高任教。次年出版了以这次欧洲游历为内容的第三诗集《东海游子吟》。在以后的岁月里,又先后出版了《曙光》、《天马之路》、《对亚洲呼喊》、《神风》等诗集。

岛崎藤村在明治三十二年出版了其第四诗集《落梅集》后,彻底封笔转向小说创作。土井晚翠则把作诗贯穿其一生,并且始终保持着慷慨激昂的风格。不过遗憾的是其后来的诗境几无新拓,大正以后的晚翠诗作,不论思想和语言都远远落伍于时代,佳作寥寥、诗趣寡然。就一般文学史评论,土井晚翠的代表作集中于前两部诗集。

岛崎藤村的抒情风格为薄田泣堇、北原白秋等人继承,影响绵延持续;土井晚翠的作品仅作为校歌、寮歌被传唱,在文学史中并没有得到继承。

大正十二(1923)年,土井晚翠开始兼任东北帝国大学讲师,教授雪莱、济慈等英国文学作品。

土井晚翠作为学者的毕生事业,是直接从希腊语原文翻译完成了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整个古希腊诗歌的源泉,是了解欧洲文学传统的基础,而当时日本对此知之甚微。土井晚翠在得知荷马史诗后开始钻研希腊语,游欧期间广泛收集书籍资料,以后开始了孜孜不懈的翻译工作。大正三(1914)年《伊利亚特》的部分译文发表于《中央公论》杂志上。昭和九(1934)年晚翠二高退休后,毅然决定全译荷马史诗。经过艰苦努力,昭和十五(1940)年出版了《伊利亚特》。《奥德赛》于昭和十八(1943)年出版时,土井晚翠已七十三岁,距其初次接触荷马史诗的原文,已过去五十年时间。其翻译采用了同原文行数一致的日语韵文形式,格调高雅,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清香,同时又不失传达原意的准确。在《伊利亚特》的序文中,他郑重写道:“西欧文学东渐以来,历经明治大正昭和三代而荷马史诗之韵文完译一度尚未问世,实非日本文学之名誉。”他是出于为了日本文学的发展,对日本文化的热爱而翻译荷马史诗的。土井晚翠完成这一事业,与其诗歌作品中表现的慷慨激昂实有相通之处,那就是贯穿其人生的执著精神。

土井晚翠的一生,除了在东京上大学和游欧之外,都是在其故乡仙台度过的。走过了一条宁静的治学之路。据接触过的人称,土井晚翠四方面庞、骨格雄伟,谈论时意气风发,为人真挚热忱,毕生勤奋。青年时常读书至深夜三、四点,喝些威士忌后入睡两三个钟头。第二天上课时一身酒气,有人在黑板上开玩笑将其名写成“晚醉”二字,其实他并不嗜酒。

战争的时代阴云蒙上了其晚年。作为一个洞察深刻的文化巨人,他愤慨日军的侵华暴行,痛骂军国主义的荒谬。同时作为一个明治年代出生的日本人,又不能不对自己国家的败北感到万般痛楚。仙台空袭中其三万卷藏书和家产被烧失殆尽。三个子女和老妻相继病故,他终日默坐在佛龛前焚香祈祷。

社会向这位孤独的老人伸出了热忱之手。战后由土井晚翠的学生及友人组成的“晚翠会”,在其住宅旧址修建了“晚翠草堂”以供其居住。昭和二十五(1950)年土井晚翠被国家授予文化勋章,这是日本艺术工作者的最高荣誉,晚翠以八十岁的老身赴东京领奖。

昭和二十七(1952)年,仙台青叶城旧址的展望台上设立了《荒城之月》的诗碑,衰颓的晚翠强拄手杖出席 了揭幕仪式。在悠扬的提琴伴奏声中,众人齐声合唱那悲凉的《荒城之月》。这时的晚翠慷慨万千,他亲历了自己国家从明治的兴盛到昭和的惨败。而如今整个日本,已化为一座“荒城”!两个月后土井晚翠溘然长逝,终年八十二岁。葬礼于仙台市公会堂举行,万千市民纷纷悼念这位备受尊敬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