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七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爱莲说七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莲说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略)。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不蔓(màn)不枝

 亵(xiè)噫(yì)鲜(xiǎn)有闻

 2、学生齐读。

 五、串析课文。(围绕下列问题逐一展开讨论,涉及到的较难的文言词句顺便作些解释。)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六、背诵全文。

 七、布置课外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之”字,并分别指出它们的意义或用法。

 2、以某种植物为题材,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爱莲说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2

 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爱莲说》的教学难点。

 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点到为止。

 教学安排两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彩屏显示:彩图及课题《陋室铭》。

 二、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正确朗读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西蜀子云亭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蔓不枝

 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三、录音范读课文《陋室铭》。

 要求:在听的过程中,划出疑难之处,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题(基本扫除文字障碍)

 五、指导朗读。骈文的节奏按意义划分。骈句要读出节奏(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多为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齐读《陋室铭》。

 六、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

 1、释题。

 课题中的“陋室”是所托之物,“铭”指的什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

 2、文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惟吾德馨”这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因为第四句是比喻;也是类比,是以虚衬实。作者所要说明的意思是“惟吾德馨”。中间八句写室中生活情状,是室主人“德”的外在表现。最后一层隐含“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

 3、作者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描写了陋室幽雅动人的景色,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是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中人的活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两方面来描写的,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5、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之人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子过来,达到最完美的思考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7、熟读并当堂背诵全文。

 8、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它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也写了《爱莲说》。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彩屏显示:课题及彩图。

 二、检查预习。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指名口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误处。

 彩屏显示译文。

 3、全班齐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只作点拨。

 1、讨/lw/Index。html>论文体。

 《爱莲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讨论后明确: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讨论重点段落的理解。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爱莲花呢?

 讨论后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

 彩屏显示:莲花图。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齐读第一段。

 3、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明确:从“莲,花之君子”中可看出是君子的化身。

 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彩屏显示:莲花图。

 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齐读第一段并当堂背诵。

爱莲说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点: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插图,谈感受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插图第一页,这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请同学来谈一谈。

 那么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看到了盛开的荷花又会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赏荷有感而发写成的绝世佳作《爱莲说》。)

 二、文学常识

 1、“说”如何理解?(划下注释一,齐读)

 2、作者简介(齐读)

 3、30秒识记常识。

 三、诵读课文

 1、欣赏录音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

 2、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4、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四、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不懂的词句可以作上记号,小组讨论交流。

 3、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4、自主读译课文,巩固重点文言词。

 5、齐读课文(要求:口读心译)

 五、研读探究

 1、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呢?(用原文回答)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莲具有哪些品质特点值得作者喜爱?

 (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补充)

 3、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写莲,实质是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诵读这几句。

 5、文章写的是莲,文中却多次提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为什么?有何用意?(正衬,反衬)

 6、作者对爱菊和爱牡丹的人各持什么态度?(惋惜,鄙视)最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7、请同学们自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8、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六、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他志在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也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文章才会方香四溢。

爱莲说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2、掌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识“之”的不同用法。

 3、学习莲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四字真言:

 读——读背课文;

 解——解读生涩字词;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学——学习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赏花!(展示图片)

 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不只刚才所展示的诗句,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篇名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章主要内容是关于“莲”;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

 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读——先听后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②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找疑难字词)。

 ③文中提到哪些花?重点写什么?

 2、解——解读生涩字词。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四、深入研读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明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

 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由初一学过的《紫藤萝瀑布》VS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说紫藤“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并比作“谀佞徒”“妖妇人”)。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

 明确:菊 隐逸者 逃避现实 正衬

 牡丹 富贵者 庸俗逐利 反衬

 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究竟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

 探究3: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学习莲)

 引导:从《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课学习第四字真言——学,学习莲高洁的品质。

 五、回顾小结

 1、托物言志

 2、衬托手法

 3、辨识“之”字的用法

 六、布置作业

 1、翻开课本184页,“莲文化的魅力”,大家尽量去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或小故事,这周综合性练习我们一起讨论。

 2、课后小作文“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