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好在何处?

陶诗的好处,言者既多既备,勉为一谈。任何艺术思想,大抵都必承前启后,未能完全剥离,故援引概括也难免片面。无情有思,梁任公曾谓,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文学艺术正是由情感而生。诗歌作为凝练跳跃、韵律性强的文体,在人们表达情感喷发时表达不甚连贯、追求美感(形式韵律美)的瞬间感性情绪时确实恰到好处。

而陶诗大抵很少言情志,晚岁尤甚,从其“不喜亦不惧”即可读出一二。这种无情作为生活或者生存态度,首先便影响其词汇风格。陶诗中表达主观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激烈炫耀,且其诗风节奏较为匀平。老陶的“众鸟欣有托”、“良苗亦怀新”,与大谢的“潜虬媚幽姿”或沈约的“宿鸟惊东林”相比,陶诗的自然物不带有强烈的主观态度,好像一副万物自适的互不干扰。而陶诗的“素月出东岭”、“日没星与昂”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或陈子昂的“长河没晓天”相比,又是似乎带有一些主观态度的非白描性手法。所以我的个人理解是,陶对万物的观察角度是从把自己视作一个自然物的平行视角,没有那么激烈的喜怒哀乐,但陶诗不写镜头式的白描(也或许白描是后世风格的演变吧),而是做自然物的变化过程的描写,变化或者便会有轻微的升降的情绪显露(起码在读者看来是这样的)。

陶诗中未尝没有悲从中来的句子,如《悲从弟仲德》中的凄婉哀伤,但这样的情绪似乎并非陶诗所创,故也难将陶与其他人在这里画出分界线。而关于陶诗的哲学思考,仍旧是其不疾不徐的套路,譬如《形影神》的对话模式,陶在几个方位的立场中理解消融每一方的矛盾,这比玄言诗的直接给出结论就好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