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城王氏的起源
《郡国志》启:五鹿,故沙鹿,有沙亭,周穆王丧盛姬,东征舍于五鹿,其女叔,届此思哭,是曰女之丘,为沙鹿之异名也。《春秋左传》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后王翁孺自济南徙元城,正直其地,日月当之。王氏为舜后,土也,汉火也。王禁生政君,其母梦见月入怀,年十八,诏入太子宫,生成帝,为元后。汉祚道污,四世称制,故曰火土相乘而为雄也。及崩,大夫扬雄作讳曰:太阴之精,沙鹿之灵,作合于汉,配元生成者也。
事情还得从头道来——早在春秋时期的鲁僖公十四年(前643年)八月,位于今河北大名县城东北四十华里的沙鹿山在秋雨连绵中崩塌了,临河山体堕入黄河之中(时黄河流经今大名境内)。晋国的史官为此占卜词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意思是阴阳相激,土火相攻,造成了沙鹿山的崩塌,这是阴盛阳衰的结果,“沙鹿崩”预示着600多年后,将有一位出自齐国王室田氏的伟大女姓兴起于沙鹿山之地。这是春秋时期一件震惊诸国的大事,各国史官纷纷将它记入《春秋经》、《公羊传》、《春秋传》等史书之中。
几百年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元城委粟里新从东平陵迁来一个大口之家——王贺一家。而王贺正是齐王室嫡裔田安的四世孙,这支王氏族人起源于姓,先后演变为陈、田二氏,战国后期,田和夺取了齐国群权,三代称王,田建时为秦国所灭。秦末,项羽起兵时,封田建孙田安为济北王。至西汉初田安失去封国,其子孙沦为庶民。因其先人贵为王族,时人称之为“王家”,久而久之,因此演变为王氏。汉景帝时,王氏之后裔王遂,字伯纪,迁居东平陵。他只是一般地主,并未入仕,其子王贺,字翁儒。王贺举家迁徙是他因仕途不顺,又得罪了当地的大豪强终氏终军(约前133~前112) 字子云,为避免灾祸,举家便迁出西去。为什么迁到元城?这是因为前些年他与元城的一段缘渊。此前五年,即汉武帝天汉四年,由于朝廷连年征战和穷奢极欲,导致天下虚耗,人口减半,百姓流离失所,盗贼蜂起,大股至千余人,破城夺邑,杀死守尉,小股亦有数百人,攻掠乡聚,数量不可胜计。汉武帝先派御史中丞、丞相长史督率地方官镇压,盗贼反而欲剿欲多。武帝见状,又派出绣衣直指使到各地剿灭,这些使者手持象征皇权的节杖和利斧,大肆屠杀暴动的民众,也处死镇压盗贼不力的官吏。与王贺同时为绣衣使者的暴胜之等人,所到之处诛杀二千石官吏以下及连坐者,“多至万余人”。以绣衣直指使衔监督魏郡的王贺却不然,冒着极大的风险,不枉杀无辜,将那些无辜的地方官和因生计铤而走险的当地子弟全部释放,近万名魏郡民众的生命保住了,可王贺本人却以“奉使不称”的罪名被撤职查办。
因此,当王贺携家抵达魏郡元城时,受到当地民众的热情欢迎,将沙鹿山旁传说中最佳的福地让王氏一家居住。后来王贺被推任为乡三老,这是封建社会前期最基层的官吏,由于他办事公道,在魏郡人民中颇有好名声,元城县的一位耆老建公将“圣女将兴”的故事告之王贺,王贺如前所说,确实是齐国田氏后裔,听后非常高兴,亦说:“我听说救活千人者,其子孙可以发达封侯,我所救活者,不下万余人,我的后世不应当更兴盛?”王贺安享了晚年,最后逝世于元城,其子孙后代遂在元城安居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