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裕荣人物简介
李杨裕荣
李杨裕荣,男,云南大理人,B型血,射手座。感性与理性交融,忧伤气质中流露出丝丝桀骜不驯。200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三年又三年》。
中文名:李杨裕荣
职业:诗人,作家
代表作品:《三年又三年》
性别:男
如今依旧
《夜·情怀》
只有在黑暗中
才可能触摸到
那些深邃得像老人皱纹
一样的忧伤
沧海在左,桑田滞后
一片寒云凝望着大海
岸边神情专注的大树也惆怅
我看不见对岸美人聚居的村落
是梦非梦?
十九岁的婆婆
是否依然孤芳自赏?
你
是否还记得曾经多情的三郎?
只有在黑暗中
才突然想起你
《丢》
我实在无法诠释一种感觉的丢失会是那么的蹊跷
春天还未过半便开始一路迷茫,一路卑微
或许退守一座寂静的城池会更加地无比安宁
我选择月光
错过了半个季节,满城的鲜花都在见异思迁
我选择逃亡
如果有一天,我的心情能够影响你
无论忧伤、愉悦
后庭的鲜花都不会因此而崩溃
失落的月下凄凉逃亡
若有所思的情绪死灰般复燃
《消失》
兄弟,今夜请将我遗忘
那些怒放的鲜花和酒杯
早就置身在春天的角落
多年之后,你的名字
是否依旧站在十九岁的骄傲?
无论在通往彼岸的开始
还是逐渐地失落
就让沉默装满疲惫的眼睛
而后时过,而后境迁
春天醉了!
你管得着吗?我的日子!
梦回唐宋
《赠友人——谢老师》
宝石奇书石女梦,声名鹊起谁不知?
十年快活十年序,鹤发童心人未老。
人生如梦梦初醒,待到山溪农家早。
谢公文章侠骨情,风光无限照闲庭。
飘香美酒炉燃情,李杨幽伤谁人晓?
愁情癫狂应笑我,他人悲伤别个梦。
《小芹家客画》
深山空刹鸟梵音
碧海浮云侍幽风
菩提枕梦轮回情
向阳黄花笑青青
《月圆夜》
华灯璀璨是节庆,
奈何寒风不尽兴。
欲把烈酒泼满城,
矫情夜色最醉人!
《江城子·海中情》
年末倚窗唤沧海
西风荡
碧波漾
万千肠苦谁处诉凄离?
浩渺烟尘遮眼眸
寒梅酒,情迷乱!
小舍家人酒千杯
盈盈泪
双眉锁
心中愁情唯独风明了
何时何地忆今年
美人居,东海畔!
《清平乐·无题》
饶有情趣,漫步山水间
依稀云彩花自残,凄凄此情此景
美酒佳人瑶琴,小林似有人家
似水年华一曲,忧伤说与谁听?
解读《三年》
《三年又三年》书评
谢荣贵
也许是前世结下的缘分,我与小我40岁的李杨邂逅相识。一老一少,谈来倒很投机。没几个月,他竟送来一本他的诗集《三年又三年》,我很惊讶。因为我深知,在这诗歌所不为人注重的年月,出诗集是需要何等的勇气啊?如果没有读者,没有购买者,二十多岁的他是否能够承受得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又该如何面对?我将保守的想法一一道出。我想他听了我的担心,会有同感。谁知,他却不以为然的笑了笑。说他出诗集并非为了名,也非为了利,仅供玩赏而已。“倘若有你中意的篇幅,不妨介绍给朋友,我将视你为我的知己;倘若叫你闷闷不乐,我也视你为我的天使。”既然李杨有如此良好的心态,我又何必再杞人忧天,沉甸甸的心也轻松了许多。酒酣话饱后,他飘然而去,瞟眼望去,顿时觉得这青年竟有几分李白的遗风
次日酒醒,我方才捧起透着书香的《三年又三年》细读起来在诗集的“青涩岁月”——《再见,大学》一诗中,他这样写道:“黑板上折断的粉笔/是我离别的伤感/永远挥之不尽女生楼下的垃圾桶/塞满我忧伤的情歌/永远她的味道。”看着这样的诗句,便可知道作者在校园中苦读的同时,心生许多的暗恋。要毕业了,粉笔折断了。没有结果的爱恋,为爱所作的情歌,也只好丢入垃圾桶里。多么朴实无华的句子,却透出深沉的情感,无尽的诗意,读来令人感到震撼,引起***鸣。最后,作者唱出了“再见了,我的大学/不知道/是我上了你/还是你上了我?”如此的惊问,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深思,而是更多的当代大学学子应该思考的问题了。如此的诗句,若是没有真真切切的体会、感受,是写不出来的。
在诗集“梦的衣裳”——《镜子》一诗中,他这样写道:“我的左眼射出/和你右眼一样的光/在我心里相撞/在你面前/我是不是赤裸裸的/面对你/我是不是无法隐藏/我的欢喜,忧伤/还是/你只是一个镜影而已/还是/你的心里藏着一个/和我相似的人/因为你,我熟悉/因为你,我陌生。”一般人照镜子,仅仅是为了看一看容颜是否精神焕发,是否疲倦憔悴,而作者在镜子面前,看到的却是喜怒哀乐,看到的是无法隐藏的赤裸裸的人,看到的是人的心灵。故此,因为镜子,他熟悉自己,也因为镜子,他对自己很陌生。
“哪怕你心在远方/我也愿意/不顾一切的追随。”这是他在“爱恋时光”中发出的呼喊。感觉太纯情、太专一、太痴情。既然对方的心已飞向远方,何必不顾一切追随呢?也正因为作者有一颗痴迷的心,他才会如此去做,根本不管结果。作者想要的只是“今夜我向你坦白我的所有/就让我沦落为多情的鬼魂。”在彻底追寻不回心上人的苦痛中,作者只好“戒了你,也戒了爱情!”
说戒爱情,其实戒不了爱情,因而也便有了《忘了我,勿忘我》一诗。“你在/三万英尺的高空/抖落的泪水/真情真意地/蒸发/在我触碰不到的高度/那是你忘情的告别/起初/我认为/故事不会太曲折/时间终究叫你我/俩俩相忘/可/茫茫人海之中/总有/太多的似曾相识/与我不期而遇/你在大洋的彼岸/可有过如此的心乱/我/第一次感觉到/涌入心池的失落/竟是深不可测的/海洋我要剪断/这望眼欲穿的情/可/我怎么下手/我怎么下手。”面对难以割舍的爱情,作者显得是多么的无奈,惟有借诗来释怀自我的心声:“为何还念念不忘的寻觅/既然错过了当年的歌谣/如今请收住牵挂的翅膀/别让冷却的心更加迷茫。”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人生偶感”中《葬魂》一诗,将自己的灵魂全部埋葬,亲手将其埋葬在荒芜的田野之上作者尽管埋葬了自己的灵魂,最后却留下了:“若是你想我了/就望一样/田野中的稻草人/一定有一个/在执着的守护希望”的句子。这是作者最后一丝希望么?又或者是在表达什么呢?既然灵魂都被埋葬了,为何后来又有:“你把我的灵魂/勾画在风筝上/放飞”的句子。作者的用心良苦,我实在不理解。他心目中的人又是否理解呢?不理解就不理解罢,李杨面对无奈和不理解,也曾想要四处流浪,也曾想要逃避。“曾几何时/幻想/背上行囊/牵着一只狗/浪迹天涯/去拥抱大海/去征服山川/没有归宿的终点/一路走走停停/任凭前路再多崎岖坎坷/也坚信/一个人,一只狗/荒凉的足迹/总会踩出别样的风情。”这就是从他心底里流淌出的流浪者之歌。幻想和现实总是会有差距,清醒的时候或许早就《麻木》,不然他不会说:“我们彼此对望一眼/送出笑容/我不知道/这勉强的笑容中夹杂了多少自嘲/总之,我们都很麻木。”
慢慢细读《三年又三年》,其中的确有不少好的诗句。当作者在旅途中,看到各个旅游景点里的“托”,有的为了赚取游客包中的铜臭,不惜眼送秋波、装模作样,虚情假意地卖弄风情,他发出了民族的强音:“你是文明的象征啊/他们怎敢轻薄你/你是文化传承的使者/他们怎敢玷污你。”接下来,他对不自爱不自尊的姑娘们吼道:“别以为/穿戴上民族的服饰/依附在历史的城墙下/便可以成为圣洁的女神我呕吐!”当作者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听到一桩桩贪污腐败的事件,想到多如牛毛的坑蒙拐骗以及一切见不得阳光的事物时,作者写出了痛心疾首的诗句:“这个世界怎么这么黑暗啊?是不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是黑色的/所以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本身就先被抹了一层黑!”读这样的诗句,竟使我联想到了顾城那两句有名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而李杨在写了黑色的眼睛看到的是黑暗后,来了一个转折唱到:“可不要忘记/我们的心是红色的啊!”这一段诗的最后两句,乃是点睛之笔,这便与顾城的两句诗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李杨裕荣的《三年又三年》是一本不错的诗集,读来令人激动,令人荡气回肠,令人拍案叫绝。他的诗充满了空灵之气,揉足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感,富有时代特色。他广泛采用比拟、象征、隐喻、跳跃等艺术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诗句写的直露而又朴实无华;有的诗句却写的抽象而又含蓄。无论怎么写,他的诗都能令人感动,令人难以忘怀引起***鸣。当然,他的有些诗也难免有点意识流的味儿,有点朦胧诗的“身影”,读来有点费解,难以窥探他的胸怀和心思,这就必然使读者难与作者沟通。另外,他的少数诗还显得提炼不够,故略显稚嫩。我想,诗不应该着重在琐碎繁多的描写,而应该以高度的概括集中,写出能引起深刻联想的有声有色的意境。尽可能用最简炼、最准确而又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来表现诗人的情怀。当然,写诗难,读诗难。我是个爱诗却写不出诗的人,所谈的也只是一己之见,也许毫无道理,且不管它有无道理,说出来的仅是和李杨这个晚辈,讲点我对他的诗作的印象,谈点感想而已。
后生可畏啊!李杨裕荣仅有22岁,就出版了自己的诗集,从与他的接触交往和品读他的诗集中,我不得不发自内心的承让,他是位颇具诗才的青年,也是一位少见的与众不同的青年。我不知道,他为何感情那么丰富,却又那么深沉?他似乎每时每刻都在思考,他痴迷的是诗,酷爱的是文学。我有一种担心,怕他走火入魔。也许,正因为他的痴迷,才会验证前人所总结的“好之不如痴之,不痴不成才。”“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果真是这样,我又何必担忧。
刚刚跨入社会的李杨,路还很长,困难也会增多,不是三年又三年可以概括,有了生活的体验,社会的打磨,我深信他对人生的理解就一定会到达另外一个高度和境界,一定可以写出耐人寻味脍炙人口的诗句,也会被大众所认可。努力吧,我的晚辈朋友李杨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