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瓦当的传世珍品

年代西汉

规格直径16.4厘米

出土年份1953年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现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模制。边轮较宽,内饰弦纹一周。主纹以阳文篆书十二字:“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分三行竖列,行间及四周衬以乳钉及四叶纹。

语句以“灵”、“宁”两字为韵,篆体有方、圆两种,蜿曲刚劲,秀整可爱,整体布局协调,纹饰随圆形当面而变化。系汉代吉祥颂辞,表达了当时人们意识中“天命”、“神授”及“千秋万岁”永恒不变的思想。

年代西汉

材质陶质

规格直径19.8cm

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件瓦当面上部为一马一鹿图案,左右并列,下部“甲天下”3字凸起,篆书体。“甲”作序数时为第一的代称,《文选·张衡〈西京赋〉》:“北阙甲第,当道直启”,李善注引薛综曰“甲,言第一也”。

“甲天下”有显示地位之意。 年代西汉

材质陶质

规格直径17.9cm

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

瓦当面“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12字凸起,篆书体。

《汉书·宣帝纪》“(元康四年)三月,诏曰:‘乃者,神爵五采以万数集长乐、未央、北宫、高寝、甘泉泰畤殿中及上林苑。朕之不逮,寡于德厚,屡获嘉祥,非朕之任’。”

又“承天顺地,调序四时,获蒙嘉瑞,赐兹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骄色,内省匪解,永惟罔极”。此实为统治者以自然现象附会神灵祥瑞之兆,又取警示之意,以图王朝永固。

年代西汉

材质陶质

规格直径17cm

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瓦当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汉书·贾邹枚路传》记:“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

《董仲舒传》中言“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

“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年代西汉景帝时期

材质陶质

规格残长57cm;瓦当面径18cm

现状现藏于陕西汉阳陵考古陈列馆

说明汉阳陵南阕门遗址出土

“千秋万岁”文字瓦当出土于汉阳陵,圆瓦中心有下周起圆芯,四方起双阳线将当面四等分,每格填有一字,为自右向左直读书写。十分巧妙地应用文字作为装饰,具有图案美。当面文字具有图案化特征。边际起有弦文,瓦当边沿平整宽厚。整体风格自然、安详、质朴。 多年来,各级考古专家在广东省徐闻县(汉代海上丝绸始发港之一)的沿海地区发现或发掘了大批汉代瓦当、瓦筒、板瓦及砖块等,特别是在徐闻五里乡二桥、仕尾一带出土了万岁文字瓦当、灵芝纹瓦当和卷云箭镞纹瓦当及大量瓦当残片,有力地证明徐闻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置县,为汉代南海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据《汉书·地理志》所载,从西汉开始,徐闻古汉港就凭借它优越的地理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在中外贸易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汉王朝钦定的港口,朝廷在此“设置左右侯官,积货七里。”那时可谓商贾云集,古谚云:“欲拔贫,诣徐闻。”

瓦当就是古代中国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又名瓦头。瓦,用泥土烧成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当,顶端、头也;瓦当作用主要是起着庇护屋檐免受日晒雨浸,延长建筑之寿命。作为古代建筑最基本的构件之一的瓦当,因其使用区域广泛,沿用时间长久等显著特点,是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万岁瓦当迄今在广东省只有两个地方发现,分别为徐闻和古番禺(广州)。万岁瓦当属于汉代文字瓦当,汉代文字瓦当在中国古代瓦当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瓦当艺术走向全盛的标志。汉代文字瓦当内容繁杂,字数少则1字,多则12字,内容大致可分为宫殿、官署、陵墓建筑、记事、私人住宅和吉语这几类,其中又以吉语瓦当的数量和种类居多。像“千秋”、“千秋万岁”、“万岁”、“与天无极”、“富贵千金”等吉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