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的维吾尔》

艾得来斯绸

艾得来斯绸产于洛浦县吉牙乡,位于洛浦县西北部,玉龙喀什河中下游东岸。古代和田,是丝绸之路南路的交通枢纽,是重要的丝绸集散地,是西域三大丝都之一。公元前二、三世纪和田的丝绸贸易就已兴旺,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贸易更加繁荣,唐代进入鼎盛时期。据记载南北朝时期一批过境商人,一次就运输丝绸4300多匹。大批的中国丝绸主要经丝绸之路南路运往中亚、中东直到地中海沿岸国家。"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不绝于时月"。和田在丝绸交易上的历史地位久享盛名。唐代和田地产的"施绸"多销往中原,为中原王朝的王公大卿所抢购。

凡外地来和田的人,几乎都说和田的维吾尔族姑娘长得漂亮,细细的弯眉,明亮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均匀的身材,再穿上“艾特莱丝”绸制作的连衣裙,越发显得婀娜多姿,风姿绰约.

艾特莱斯是和田的特产。和田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丝绸之乡,蚕茧总产达到全自治区产量的70%以上。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前,生茧生丝除部分外销外,基本都在本地织成艾特莱丝绸。历史上曾记载,公元十世纪于阗国王曾带大批和田制作的“胡锦”、“西锦”到中原进行商贸交易。在中原十分抢手。尽管目前还无直接依据说明艾特莱丝绸就是“胡锦”、“西锦”。但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内,和田群众

依了伊斯兰教,艾特莱丝绸无疑打上了伊斯兰教的文化印记,但我们很难断言,它们之间被割断了传统继承关系。其实或更早的年代,在伊朗、土耳其及中亚国家的史书中也有过关于“艾特莱斯”的记载。因此可以说,和田的艾特莱丝绸既有自己的传统特色,又广泛吸收交融了各国的文化因素。十五世纪,米尔扎.阿巴白克攻占和田时,曾把和田许多技术工匠,特别是制作艾特莱丝绸的工匠强制迁往莎车。因为他在那里定都,让和田的工匠为他织艾特莱丝绸,并让工匠把技艺传给莎车人。十九世纪,A.H库罗帕特金所著《喀什葛尔》中是这样叙述的:和田的缫丝工业相当发达,除玛什鲁甫之外,他们还生产阿德里亚斯、贝卡萨甫、沙衣等丝绸。喀什等地产的丝绸仅能满足本地需要,甚至不能自给。唯有和田丝绸出口,一八七六年向中亚就出口160匹。这里说的阿德里亚斯即艾特莱斯。艾特来丝绸不仅为和田维吾尔妇女所珍爱,而且整个新疆维吾尔族妇女都喜欢穿艾特莱丝绸制成的衣服,即使在中亚几个国家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也相当流行。在维吾尔族诗歌故事中都曾描述过那些有身份的人如官宦人家、地主、巴依对妇女穿上艾特莱丝绸长裙出席各种社交场合或“麦西来甫”(歌舞聚会)。

艾特莱丝绸质地柔软,轻盈飘逸,尤其适于夏装。布料一般幅宽仅40厘米。图案呈长条形,有的呈二房连,错落有致地排列;有的为三方连,交错排列。艾特莱丝绸色泽十分艳丽,与沙漠边缘单调的环境色彩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维吾尔族人民对现实和未来生活的热恋和追求。艾特莱丝绸基本为四大类型,按色彩分为黑艾特莱斯、红艾特莱斯、黄艾特莱斯,另外还有多色调艾特莱斯。各种绸的基色为一种,但又恰到好处地搭配其他色彩,以凸线图案、纹格,艳丽中不失端庄,飘逸中不是稳重。黑艾特莱斯制造历史最为悠久,在民间被称为“安集延艾特莱斯”。这种艾特莱斯多制作成中、老年妇女的服装。安集延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个城市,历史上由于和田与中亚关系密切,曾有大批乌兹别克人到和田定居,和田称他们为安集延人。至今和田还有不少人在自己名字后边缀以“安江”(即安集延),表明自己是乌兹别克人的后裔。黑艾特莱丝绸为何称安集延艾特莱斯?有的说这种图案从乌兹别克斯坦传来,有的说是和田艾特莱丝绸经过了乌兹别克斯坦工匠的改进,有的说和田的安集延人多穿这种衣服。红艾特莱丝绸,图案为红色,底色用黄色或白色。色彩鲜艳,富于青春气息,因此,深受姑娘和少妇的喜爱。黄艾特莱丝绸图案为黄色,在各种底色的衬托下庄重而典雅,显示一种富贵气息。这种艾特莱斯多制成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还有一种为混合式,维吾尔族称买利奇满,把各种基色有规则地进行排列,或造成强烈对比,或呈现舒缓的变化。艾特莱斯除这四大类型外,最近几年又出现蓝艾特拉埃斯、绿艾特莱斯等。其中绿艾特莱丝绸多为学龄前儿童女装。这几种新品种尚不成系统,有的按其色彩的调配,分别归于上述四种类型。

艾特莱斯绸图案富于变化,样式很多,采用植物图案的有花卉、枝叶、巴旦木杏、苹果、梨等。采用饰物图案的有木梳、流苏、耳坠、宝石等。采用工具图案的木锤、锯子、镰刀等,采用乐器图案的有热瓦甫琴、独它尔琴等。其他还有栅栏、牛角等。各种图案具有强烈和田地方特色,是和田人民生活美在服装上的艺术反映。图案中瓜果、枝叶运用得较多,表现了和田是瓜果之乡这一特色。采用的热瓦甫琴、独它尔琴图案较普遍,显示了和田歌舞之乡的特色。另外,和田维吾尔族妇女喜爱的饰品也多有表现。有的图案较为直观,很容易辨认。有的图案则运用强烈艺术变形,辨认就不那么容易了。图案一般是从上至下按规则排列,如把花瓣、栅栏、独它尔琴,耳坠组合为一组,两侧再配以流苏等纹样。

前边所引A.H库罗帕特金关于和田绸的叙述,在和田“玛希鲁甫”是丝绸的统称,“贝卡萨甫”即“巴克赛木”,指条格绸,色彩素雅,多制成宗教人士的袷袢(长衣)现已少见。沙衣即为白绸。这几种绸制作方法相同,在和田统称为艾特莱斯。因此,可以认为这是艾特莱丝绸的旁系品种。

和田大部分县都生产艾特莱丝绸。最集中是在洛浦县的吉亚乡,吉亚乡紧靠玉龙喀什河,是蚕桑产区,也被认为是爱特莱丝绸的中心产地。这个乡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织艾特莱丝绸,不少家庭当男方娶亲和女方择婚时,往往要打听对方会不会织艾特莱丝绸,技艺怎样。50年代以后,和田的缫丝逐步用机器代替了纺车。但制作艾特莱丝绸的生丝多选择用纺车纺出的生丝。制作艾特莱丝绸也是手工操作。织绸机一人多高,制作时很辛苦,需手脚并用。图案是通过扎染制作。有技艺的工匠根据图案的需要,将经线用玉米皮扎起来,浸到矿物和植物的染料液中着色,根据图形排列在织机上绷紧,这样浸染出的丝线具有由深至浅的色晕,制作者手拿织梭飞快地在经线上串来串去。近几年,虽然机器制作出的绸子数量占有绝对优势,而且也能织出艾特莱丝绸的效果,但无论直观、质地、手感都难以和手工制作的艾特莱斯相提并论。近几年市场上又有了化纤丝,有人在素绸上印染艾特莱斯图案,有的图案一经水洗,便掉色,价格也较低廉。民间的艾特莱丝绸工匠严守传统工艺流程,一丝不苟,因而在市场上赢得信誉。1992年乌鲁木齐边贸洽谈会上的维吾尔族礼仪小姐的连衣裙统一用洛浦吉亚乡的艾特莱丝绸制作,令中外客商赞叹不已,纷纷前来洽谈订货。

和田艾特莱丝绸充满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