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诗人谈诗》教案

学科:语文 年级:九年级三班 教材版本: 苏教版 设计教师: 李光伟

教学重难点:1,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蕴,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和形成的评价清晰地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讲解和PPT展示及板书。

教具准备:黑板和白板。

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上的是《诗人谈诗》,也就是关于诗歌的评论鉴赏。

先解决一下本课的生字词:乍(zhà)然:忽然;突然。

山峦(luán):连绵的山。

笼(lǒng)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洗礼:这里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洗礼。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鉴赏评论一首诗呢?有人认为,受过基本训练、有资格做文学评论的,主要有三种人,艺术家、哲学家和大学里面的文学教师。

首先就是艺术家,因为他们是艺术的直接创造者,但是他们的评论往往靠的是直觉而不是辩证的。

也就是说他们能够说出一首饰的好,却不能够很好地告诉我们他为什么好。

现在的你们同样出于这样的阶段,你们虽然不是艺术家,但你们都拥有一个心,一颗纯真的、自由的、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切体会的心。

诗歌是一种最为精粹的文学种类,它是文学之王。

在文学的大家族中,它的历史最为悠久,他的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

只有学会了领会,感受,体悟诗歌,才算是学会了欣赏文学,才算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

欣赏诗歌可以说是真正欣赏文学的第一步。

在这节课里,我们将***同欣赏一首现代诗歌。

在人们的印象里,诗歌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是这样一种古典形态的东西。

但实际上,自从一九一五年开始,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产生了一种现代形态的诗歌艺术。

这就是新诗。

新诗使用现代的表达方式,表达的是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

最为直观的不同,就是古诗词在韵律,格式上是比较严格的,每一行有固定的字数,押韵也比较严格。

而新诗则没有这么严格,它的韵律是内在的,是随着情感体验的变化和思维运动的展开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像流水随着河岸的形状而发生变化,改变流向一样,

与古诗相比,新诗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看世界,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我想与大家一起细致的阅读这首诗,感受其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

先看第一句,“月光流进门槛”,月亮在中国的传统中,是自有其含义的。

描写月亮的诗歌很多,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婵娟”,“明月照积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是故乡明”,“莫使金樽空对月”,“烟笼寒水月笼沙”,“月落乌啼霜满天”,“我歌月徘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云破月来花弄影”,“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时”,“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等。

我举这些例子想说的是,在中国诗词中,有很多重要的词语,因为有无数的诗人墨客使用过,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有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欣赏一首诗,一句诗甚至一个词,说的夸张一些,就是在与中国古老的文化对话。

他是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无限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就在这时空中旅行。

在中国古典的文学传统中,向上面的例子离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月亮一出现,代表的是一种乡愁,别离,思乡,寂寞,冷清,孤独,悲凉等等这样一些偏于冷色调的词语。

它给人的感觉永远是惆怅。

而在这句诗里,月光除了点出这是深夜,渲染一种寂寞的心态外,还有其自身的含义。

在深夜里,诗人失眠了,这是他是孤独的,周围万籁俱寂,没有一丝声响,也许在远处,会有一声遥远的犬吠。

但过后又是无边的寂静,真正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诗人的心是一片寂静的。

这时诗人的视线忽然一转,看到了门缝里“流”进来的月光,这里的“流”很有动态感,在普通人的世界里,月光总是寂静的东西,而这个“流”字却使其具有了动态感,大家都看到流动的水,像学校的外边就有一条河。

可以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

月光在作者的眼中就是这样的东西。

一个“流”使静态中有了一些动态。

月光流进的是“门槛”,本来月光是普照大地,将它的清辉洒向世间的万事万物的。

每个自然中的人都沐浴在和谐清静的月光之下的,像在唐诗中写的那样,“明月照积雪”,“月是故乡明”等等,很明显,这些诗中诗人的观察角度都是在室外。

而在这里,诗人将月光引到自己的屋子里,它将在屋子里与诗人展开对话。

这是作者发生了感应,“我以为是阳光”,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在深夜里,看到月光,作者却认为是月光,难道作者真的这么“弱智”吗?不是,就像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是近视眼吗?不是,他这是有意而为之,将深夜里自己的寂寞借助于月光和寒霜表现了出来。

而在这里,作者在理智上很明显地知道和确认这是月光,他的情感却使他相信这应该是阳光,凄清寂寞久了,太需要阳光了,需要阳光的温暖,需要在阳光下晒一下,感受一下阳光带来的舒展的心情。

这就是所谓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所谓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也就是说,作者在看待外界事物的时候,是带着自己的感情的,同样的事物因为心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色彩。

这里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现在是月光变成了阳光。

给了读者一个很大的悬念。

可是接下来,却是惊人的一转,说“开门,还是深夜”。

让读者期待的心在刹那间落空。

期待着阳光,可现实却依旧是深夜,对作者来说,这该是多么沮丧的一件事情。

当作者在空想可能到来的美好岁月的时候,却知道了这是虚假的。

好比在睡梦中,我们来到了天堂,像尽情的享受天堂的美好时光,却被告之这不是天堂,这是地狱。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即使就到这里,这也是一首很有意味的小诗。

那是不是就没了任何希望了呢,作者并没有到此结束。

接下来的“不久,有风从北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声音”。

作者在发现这是深夜之后,有了片刻的沉思,也许是在悲伤。

感受到了带有寒意的“北风”,大家注意,像我在前面提到的“月色”一样,在诗歌传统中,北风是有自己自在的含义的。

在朱自清的《春》的开头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东风带来的是春天,是温暖和希望。

而北风,尤其是北方的风,是凛冽刺骨的,它带来的是万物的凋零,死亡和荒凉。

但是雪莱在《西风颂》中有一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黑暗过去之后,必然就是光明。

冬天过去之后,必然就是春天。

诗人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当所有的人都在为冬天和黑暗而感到忧伤的时候,诗人却是“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这是诗人仰望天空所见到的场景,于是诗人不由自主地将视线转向黑暗的大地。

“河岸被山影压着”,“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与前面世纪上也形成了一种对照。

面对天空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希望,看到了即将到来的黎明。

但是当我将目光转向无边的黑暗的大地的时候,我却发现自己还处于一种受积压的状态中。

但接着作者又看到“有星流过旷野去”,在诗的词汇中,“星‘也是一种很有意味的景物。

在这里星是希望,带给了作者勇气和信心。

这颗星星的光虽然很微弱,但它却为旷野增添了亮色。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面对无边黑暗的寂寞大地,面对着月亮和星,作者感觉到了永恒的寂静,在这清冷的夜里,只有自己在思考。

这里并不是作者的吹嘘和夸耀,而是对自己的期望。

这使我想起了王富仁评价鲁迅的 一个词“守夜人”,作者想扮演一个守夜人的角色。

在所有的人都沉睡的时候,让自己保持清醒。

这两行诗,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