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诗歌作者简介及背景

一、基础知识

1.编者情况

萧三(1896—1983),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原名子暲,湖南湘乡人。1949年后历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外联部主任。是全国第一届政协委员,全国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委员。

萧三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主要诗集有《和平之路》(1952)﹑《友谊之路》(1959)、《萧三诗选》(1960)和《伏枥集》(1963)等。他在苏联用俄文写作出版的诗集有《湘笛集》《我们的命运是这样的》《埃弥·萧诗集》和《萧三诗选》等。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其著作《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51)和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及续编,都广泛流传。他主张:“诗歌可比子弹和刺刀”,新诗“要向民歌学习,向古典诗歌学习”(《萧三诗选·自序》)。他的诗感情强烈,语言流畅﹑通俗,在创作风格上力求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萧三还是《国际歌》歌词的主要中文译者之一。

2.成书过程

该书经过萧三细心地搜集、整理,于1959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初版仅收录了39位烈士的82首诗词。这本书一出版,立即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第一次印刷了10万册,不到半月就被争购一空,七、八月又增印了32万册。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东北、西南各地都先后翻印了这本书。据不完全的统计,一年之内总***印行了六十多万本,但仍然供不应求。到1962年增订再版。增订出版的诗抄比初版时增加了50位烈士的102首诗,总***收录了89位烈士的194首诗词。增订版对版型也作了改进,同时在正文部分增加了一些插图。

3.历史背景

中国革命胜利以前,许多革命者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他们背井离乡,东奔西走,不计名利,不图享受,唯一想到的是国家的存亡和人民的幸福。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艰苦奋斗,英勇牺牲,前赴后继。这些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用热血写成诗歌誓词,振聋发聩,感天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不忘历史,不忘先烈功绩,萧三编辑了《革命烈士诗抄》一书。

4.主要内容

《革命烈士诗抄》收录的是自建党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牺牲的烈士们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王若飞这些早期的中国***产主义战士的遗作,和全国解放前夕被美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成批屠杀的青年烈士的诗句。在每位革命烈士的遗诗后面,附有烈士的事略,并选载了一些烈士的战友、同志或亲属所写的回忆和有关这些遗作的诗话。对于诗中涉及的某些史实和比较难解的文字,编者也作了一些注释。诗抄里烈士们的传记都很简略,附录里文章的体例也不一致:有的只是烈士生平斗争的片断,有的类似诗话,只有少数几篇对烈士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但即使是不大完全的论述,也可以让读者体会到革命烈士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力图上进的远大抱负,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和愿为革命事业粉身碎骨的壮志雄心。

5.现实意义

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和未来,《革命烈士诗抄》都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1)思想价值。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些诗作大气磅礴、境界高尚,而且脍炙人口,对人的精神有极大的震撼、提升作用。通过革命烈士的诗作,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伟大襟怀。这些诗,都是革命者的伟大心声。许多烈士的诗作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但读起来却比千行诗更有力量,更能使人感动和受到鼓舞。《革命烈士诗抄》初版后,许多读者纷纷来信述说自己读了这本书所受到的鼓励和感动。他们认为,读了这些诗文,他们受到了最严肃、最深刻的阶级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他们愿意向烈士们学习,为继承烈士们的事业而奋斗。时至今日,《革命烈士诗抄》对于我们青年一代也具有极其巨大的教育意义。

(2)文学艺术价值。从艺术水准上来说,“烈士诗歌的作者很少是被称为诗人的”(萧三语),他们的艺术技巧水平是不平衡的。像蔡和森、罗学瓒等同志的旧体诗词,由于作者具有极高的古典诗词修养,掌握了相当熟练的技巧,因此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殷夫、刘绍南、方志敏等同志所作的新体诗,也都饱含浓厚的诗意。也有些烈士既写旧体诗,又写新体诗。例如邓中夏同志的《过洞庭》《新诗人的棒喝》《胜利》。由于胸中燃烧着炽烈的感情,这些诗都写得很好。还有一些烈士的诗作通俗易懂,又很形象且富有诗意。《革命烈士诗抄》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创作方法和风格,有现实主义的,有浪漫主义的,但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而且许多是二者相结合的。

(3)历史文献价值。《革命烈士诗抄》中的诗歌或直抒革命胸臆,或宣传革命真理,或记叙战斗人生,或记录民众疾苦,代表了老一代革命者的伟大情怀,所以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