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散文随笔
呐喊散文随笔1
一言,难述心中离殇,一曲,难吟心中悲恸,一表,难明心中哀愤。恍惚间,转身,辗转人群间,摸索着,人的七情、六欲占据了所有,跌跌撞撞,甚而鼻青脸肿,也无法,抹却,这世界愚昧于我的,印证。我,眯着眼,仰头望,远方的天,渺茫而旷远,寂静无垠,只想对着这个世界,呐喊!
不曾细数肩上发丝几何,那是,难以数尽的存在,恍若那执着消逝的寸寸光阴,亦是难以数尽的存在。然而,聪明的人儿,在某个未知的时刻,细数光阴,从懵懂混沌的存在跨入时空的存在,而我,循着先辈的足迹,在虚渺的存在里,恍若深海之游鱼,摇摇摆摆,不知所从。脚下的路,经物欲的冲刷,晃了我的眼,我木然的杵在路边,思考着:何去何从。纷乱的背影,匆匆的步履,繁琐的行囊,刺激着我那敏感的神经,我,终究脆弱了,转身,寻了片绿荫,携书,静静的,享受光阴从指间滑落的潇洒。
阅尽星云万变,胸中,层云叠嶂,转头,望向那纷繁活物,心中,已如深潭般清冽,淡笑,低语:众生百态,我固守己心。自成一态,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是“百川东到海”的洒脱睿智,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不羁世俗,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明朗存在。这,世界,是心的使然。
忆起书海中偶然遇见的那几页黄纸,它们在静谧中谈论着人的原欲、原恶,亦阐明:万恶懒为首。我顿悟,不是世界在疾驰,而是,那聪明的人,在偷时间,在主宰生命,在有生之年,做了件不平凡的事,所以,他们感到自己似乎已成就了自己,找到了自我的存在意义,便纸醉金迷,沉溺于百年的闲暇,永远也无法超越生命。在这茫茫人海,我是什么?不自知,或许在临死之际,我会略知,但,这,是可悲的存在,是生死一遭的怅惘,是百年碌碌的无为。这,是人性的劣根性,是俗人无法摆脱的致命的毒,是噬人心魂的撒旦,纵然是那般可怕,却依然有可爱的人儿为此呐喊,为此熬尽心血,只为让这个世界,更加清明。我深谙:古来圣皆寂寞。在世间徒步,懂我者,何人,知我者,何人,我静心伫立,只为来人,持一手春风,拂去人世落寞。
聪明的人儿,停下来,小憩,静心,明目,再踏征程。
呐喊散文随笔2最近,看新闻时有一则消息引起了我长久的深思,作为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的扎龙湿地,如今竟然也面临着被破坏生态的现状。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水渠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为挖掘造成的,我们还可以看到挖掘机正在挖河里的沙子,此举将会破坏水层的结构式,加速水的渗露速度。也许过不了几年,扎龙湿地会因为水的大量流失而不再复存当日的风采。
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把罪恶的黑手伸向了这片飞翔着美丽的丹顶鹤的乐园?大家之所以眷恋扎龙湿地,是因为这里是原生态的、没有经过任何雕琢的美玉,可是如今的扎龙湿地,却无可奈何的.忍受人类对它们无休止的开发和利用,开发商是看中了湿地能给他们带来大量的利润,当经济利益驱动一切时,谁还能顾得上保护湿地的意识呢?
湿地是地球母亲的肾,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如今,扎龙湿地向我们发出了无声的“呐喊”,我们人类是该反省一下呢?
呐喊散文随笔3每年一到冬季的时候,就有人在居民区扯起了网,那种网之间的缝隙很小,在阳光的照射下,如果不注意看的话,根本发觉不到那张网的存在,可就是这张网,葬送了多少无辜麻雀的性命。扪心自问,麻雀与我们人类之间有深仇大恨吗?为什么我们不能怀着一颗怜悯的心放过它们呢?
北大荒的秋天,粮食是富余的,新打下来的玉米像座小山丘一样堆满了场院,这时候,喜鹊,还有麻雀都频繁的围绕着玉米飞上飞下,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啄上几口,待人们轰赶的时候,便又呼啦啦地飞向另一片领地。只是大家对待它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对于喜鹊,大家往往都是拿着树枝轻轻吓唬一番,谁让它穿了一身漂亮的衣服呢?更何况大家都相信喜鹊是能带来好运和吉祥的。可对于麻雀来说遭遇的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由于它终年穿着一身灰不溜秋的外套,使得大家对它们望而生厌,一见到有麻雀偷吃玉米,便毫不留情的用石块狠命的砸过去,麻雀受了惊吓,冷不丁地落荒而逃。
到了冬天,粮食颗粒归仓,麻雀寻觅食物变的困难,为了生存,它们只能终日不知疲倦地去寻找可以充饥的食物,也许是饥不择食,终究会有几只麻雀撞上那“魔网”,令它们动弹不得,越挣扎就越加速死亡的进程,最后一命呜呼。我不忍心看“魔网”上挂着麻雀横七竖八的尸体,更不敢与它们的目光相对视。
我只记得,在大肆捕捉麻雀的第二年春天,当房前屋后的沙果树、李子树相继挂果的时候,每一颗果子几乎都逃不掉被毛毛虫啃噬的命运。即使是喷洒大剂量的农药也无济于事,那些可恶的毛毛虫的生命力却更加顽强,它们的负隅顽抗和蔓延的速度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没有人会把这一切和那些消失的麻雀联系在一起,当们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已经晚了,麻雀们已经飞走了,离开这一片让它们感到无比害怕和没有安全感的地方。
什么时候,人类可以做麻雀真正的朋友,让它们扑动轻盈的翅膀自由的飞翔在这片蔚蓝的天空里呢?
呐喊散文随笔4“呐喊”似乎是令人“神往”的一个名词。鲁迅先生有过小说集《呐喊》里面收录了许多今日仍耳熟能详的作品。还有爱德华·蒙克的名画《呐喊》,这幅画在20xx年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199亿美元拍卖成功,创造了拍卖的最高价格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蒙克的绘画风格以“后期印象派”为主,在主题上却是象征派,其绘画内容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非外在现实。在当时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因此他的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之称,这是对“后印象派”的提升。
就像欣赏“后印象派画作”每个人都会感到“累”一样,因为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情绪被无限夸张,绘画对象本身成为所要表现情绪的载体,所以这些画具有强烈的震慑心灵的力量。我们因为“震慑”所以感到“疲惫”,这种疲惫来自于“本我”。
《蒲伋诗境》之《漂》里也有一片诗歌《呐喊》:“我和你一样已经没有时间思考,简短与成熟的思考/城市的人太多太多,只是从来没有走向我相互交流/你如我知道的彼此总太少太少,已经可以完全忽略/或者省略,这样很好,沉默都可以成为无声的呐喊”。或许这个层面上的呐喊更直接“如干嚎,如咆哮,许多围观的人会哑然失笑”。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这不是呐喊,因为呐喊发自心灵,所以才会引起心灵的“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也写过一首歌词《呐喊》,意境与诗歌不同,它更趋向与描写“人类心灵的状况”,同样也是“心灵的现实主义”的写照。无论如何,诗就是灵魂的“呐喊”。
“眼前有风的呼啸伴着沙尘暴,我迷失了目标被困在密封的地牢。也许每一次逃跑都是妄想,我艰难地让自己坚强。耳畔有风的呼啸伴着雨雪冰雹,我无数次无助地跌到却不跪地求饶。……它仿佛无数到光芒穿透黑暗,我正跟随风的脚步带你找寻阳光明媚的春天。”(蒲伋:中国诗歌学会和)